第11版:副刊

太行山上红星飘扬

  在活动中,我与蒋殊老师有过数面之见,温柔恬适,优雅可亲。因为负责院里公众号的编辑,见过蒋殊老师的个人介绍,才知道她近些年的创作侧重是报告文学,比如《重回1937》《再回1949》《沁源1942》等,我想她的内里精神定是磅礴有力的。最近读到蒋殊老师的作品《红星杨》,我觉得她的人和作品,是我想象的样子。
  《红星杨》是一部儿童文学,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太行山区为背景,讲述了少年杨留贝和他的小伙伴、家人、村民,共同守护“红星杨”的故事。诗意温暖、情义绵长的书写,写出的是普通民众保卫家园的斗争与血泪,传递的是中华儿女代际相传的家国情怀。小说能够柔软精准地击中心底的一部分,让人热血沸腾,充满力量。
  小说有几个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是意象的选择。小说中最常见的两个意象:“风”“杨树”。
  “风”,《诗经》以风冠其首,刘勰《文心雕龙》里对风的解释是,“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我们也常将其组词为风骨、风情、风格等等,自古而今,“风”常被认为是感动人、影响人的力量。
  “杨树”,在我们北方很常见的植物,一直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地悲风愁白杨”(李白《劳劳亭歌》),“白杨风里一沾巾”(白居易《过高将军墓》),“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去者日以疏》),等等,似乎悲壮阳刚的蕴意跟杨树是融为一体的。
  《红星杨》这部小说中,风和杨林沟、杨树常常联系在一起:
  “田螺一样的杨林沟圆鼓鼓的身体里全部灌满了风……”
  “每个深秋,杨林村都会有一场大风从上空掠过,但从未有这一天这么大”
  “一片片黄叶,从空中旋转着落下铺满院,铺满坡,铺满沟……他们垂头丧气,精疲力竭。然而大多数稍事歇息后,便又打起精神,迎风而上。这不屈不挠的叶子,让留贝看得想哭。这不是爷爷嘴里的那些战将吗?”
  不知不觉就通过意象把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以及情节指向逐层铺垫开。风吹断杨树枝,吹来了日本人在周边村子里的消息,引发了留贝这群孩子们去杨林沟探险的欲望。正是在探险中,他们发现了“红星杨”,救回了“红色后代”王小麦,偶遇了带着神秘红星的“余晖和老王”,吹开了“北斗”的秘密,也是“一股风吹散”了杨林沟,所以说,“风”和“杨树”贯穿了“红星杨”的故事。
  此外,“鸟”在小说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有大鸟、小鸟、雏鸟,有凶猛的老鹰,报喜的喜鹊,还有带着思念与孝念的乌鸦,等等,它有灵性,有使命,自由,也受禁锢,有跃步林间的欢愉,也有飞翔的梦想。我想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受众针对性的意趣和希冀。
  小说的语言表达也是恰到好处的。“为情而造文”,则情真理正,这部小说就是很好的诠释。小说语言细腻温婉,表达的内容是刚健的。这是一部儿童文学,是以一个10岁出头孩子的视角写下来的,浅显易懂,不失灵动,思想感情却是奔迸而出,震撼人心的。
  “红叶突然有了主意,她转身、飞身跑开。那一刻,她觉得耳朵生了风,两条辫子在空中飞舞着,像飘飞的蝴蝶……然而待她要回头时,身子却不由她使唤了……身穿大红色夹袄的红叶,一瞬间变成了一朵火红火红的花,她扎了两根红头绳的辫子,像两股泼出去的红墨水,‘唰’地射向两棵杨树。”
  红叶,一个10岁出头的小女孩,刚刚经历过死亡,对于死亡、面对日军,她是恐惧的,但是为了身边那棵“红星杨”不被日军发现,为了守护伙伴间的秘密,她还是选择了死亡。通过作者语言的加工,将红叶可爱懵懂、坚守秘密的人物形象,以及日军的凶恶残暴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作者还兼顾了阅读受众群体的心理,将血腥的场面进行了文学性的美化处理。残酷但看不到残忍,血性而弱化了血腥味。
  我认为这是作者将自己沉浸于小说的结果。作者对太行山村饱含深情,对太行精神、革命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让这些红色故事以及故事里的无名英雄更加真实地走向更多人、走到更远的地方,但又不想他们走过历史依然携裹着浓重的血腥和残忍。
  小说中并没有设置太多的人物,对于人物身份、背景也基本没有介绍。人物情节是虚构的,但在我们眼前、脑海里留下的都是饱满的形象,生动的情节。所以,“纲领昭畅”,作者做到了。
  “余晖头上戴的帽子,明明是一个像太阳一样的白色图案,怎么怀里竟然还有一顶红五星图案的帽子……这顶帽子上的红色五角星,和他涂在墙上、树干上的红五星,有啥关系?”留贝没见过红五星,却能想到在众多颜料中,把红星杨断枝里的五角星蘸取红色墨水,似乎是巧合,又似乎是以这片土地滋养下的必然结果。
  又比如留贝爷爷把门口的大杨树称为“杨将军”,把找到了的七颗红星杨与北斗七星联系在一起,与历史谶语联系在一起,默默地在杨林村每个人的心里都埋下了忠义的种子,以及红星杨的种子,我认为这些情节的设置极具指引性,都是以历史性普遍信服的形式,一遍遍刷出杨林村村民的精神底色,而这个颜色就是红色,红星杨的红,红五星的红,红色革命的红。
  作为一部儿童小说,作者带入自己的乡村情愫以及想象,将大量的传统意象与民间习俗通过细节的设置,融入小说中,神秘而充满童真。第二章有一个情节,是留贝和小伙伴去杨林沟探险的时候,发现了一只枪击而死的老鹰,对于物资匮乏的时期,这本是一顿野味美食,但是他们对这只死去的生命满怀同情,于是效仿村民们墓葬的习俗,将老鹰“风光大葬”。这无疑在兼顾小说受众者阅读趣味的同时,丰满了人物形象,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性。
  原本平静的杨林村以及自由生长的红星杨消失了,生活的磨难在不甘的怒吼中趋于喑哑。但是作者也说了,留贝是幸运的,他活了下来,他手植的红星杨也活了下来,因着他的幸运,让我们知道在太行山有一种树,叫红星杨,让我们知道在太行山有一种精神,叫“红星杨”。

王珊珊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1-12期

  • 第2023-01-11期

  • 第2023-01-10期

  • 第2023-01-09期

  • 第2023-01-08期

  • 第2023-01-07期

  • 第2023-01-06期

  • 第2023-01-05期

  • 第2023-01-04期

  • 第2023-01-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