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城市软实力的基础,现代化的治理方式能为人们提供宜居宜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现代城市的安全、美好、宜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市管理要积极顺应新业态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建立长效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新机制,赋予城市更多人文关怀,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瞄准城市更新与群众需求的契合点,多维度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城市的治理水平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城市更新和高标准管理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短板。城市管理工作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城市管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工作方法,建立长效机制,针对性地补齐各种短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赋予城市空间最大能量。城市公共区域面积是有限的,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可将公共区域进行网格式美化、绿化、靓化,以“小彩格”推动网格化管理。比如,对城市的广场地面进行小网格规划,对城市的跳舞运动区域采用动感风格彩色网格铺设,对城市的儿童活动区域采用童话卡通风格式色彩网格铺设;对于城市的街心公园、小街小巷等面积较小的公共区域,可划分“小彩格”配备米格休闲座椅,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休憩之需。通过若干“小彩格”,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需求。同时,在城市的公共区域内规划建设商店、饭店、娱乐设施等,在合理区间配备公共饮水机、洗手池等,并附上文化符号和信息码,最大限度为人民群众提供精心周到的公共服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管理理念,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有更多耐心、关爱和宽容,确保城市管理“供给”精准对接人民群众之需。要用绣花功夫精细描绘城市颜值,用工匠精神精心培育城市气质,用守正创新精准提升城市价值。
随着城市管理工作向纵深推进,应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扫码经济”,营造“码”上生活。以街巷为基点,打造一批智慧化数字化的快购便民摊点,打通服务市民的“最后一公里”。科学规划便民摊点,探索商业街车位、摊位错时使用等新机制,既方便人民群众停车购物,又保障小商小贩摆摊卖货,从而赋予城市更多的人文温暖。如,可在便民摊点融入地方历史文化元素和数字化管理,实现摊贩通过扫码即可打开摊点售货仓,将物品摆入进行销售;也可在生产生活密集区,设置便民服务小摊点,推动城市地摊经济发展,孕育城市烟火气。
促进城市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不断增强城市发展软实力
每座城市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气质,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价值追求,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魅力和城市风格。要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彰显城市的区域性特色,充分发掘、传承、利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切实推进城市治理和文明城市创建,让城市“活”起来。
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展示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凝聚着城市的精神品格。如,可在城市市区的一些主街道和流量较大的街道,结合本地历史文化特点,运用现代科技和艺术表现手段,打造历史文化主题街道和城市文化地标,不断提升“走过一条街巷、了解一段历史、留下一段记忆”的城市文化凝聚力;依托城市文化地标的建设和运营,着力软传播、轻传播,进一步强化城市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城市管理系统要把创建文明城市相关指标纳入服务体系,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和考评标准,推动全民创建,共同擦亮城市的文明底色。
城市管理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以“管理就是服务,管理为主、执法处罚为辅”的原则,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只有这样,城市管理工作才能顺应社会发展,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城市管理部门要解放思想,主动作为,创新工作方法,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让城市更宜居,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美好。(作者:临汾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 杨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