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生动激越的脱贫伟业史诗

——电视剧《山河锦绣》观感

  •   伟大的事业感召创业的力量,激发奋斗的热情,中国人民克服千难万阻,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电视剧《山河锦绣》艺术呈现了中国农村脱贫攻坚的过程,让观众感受这一壮举的伟大意义。
      我们看到,整部剧作或明或暗流溢着轻喜剧气氛,这是故事的基调,反映的正是中国农民艰难而积极的乐观精神,是这片土地千年不变的坚韧和希望,是共产党员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前进韵律。
      《山河锦绣》时间跨度大,反映的内容多,作品以宏阔而细微的视角,将高层决策,基层落实,柳家坪的山脊河汊和县、市、省以及全国的面貌、情形立体呈现在观众面前,给人多重视点冲击,多元思考触点,更有利于观众了解农村面临的问题,理解党和政府发动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全程展现需要大量代表性故事支撑,还必须做到有机连接,具有内在关联,发展脉络清晰,编剧在这方面给我们成功地展示。故事以柳家坪村为主战场,石头村为侧影,村委会为中心,赵书和、柳大满和几户村民家庭为副场;人物分几个群体,贫困村干部以赵书和、柳大满和叶小秋为代表,扶贫工作队长高枫和另外两名干部,群众有积极的、观望的……在党的领导方面,以国文等人为代表,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场景展现可歌可泣的作为,创作这首汗青永镌的史诗。
      跟随镜头,我们进入他们的世界,呼吸与之同频,脚步与之共进。
      我们看到,思想观念的更新,是贯穿脱贫事业和农村发展始终的灵魂。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表现在具体事件中最激烈的矛盾,没有破除就没有进步。开始,半山村暴发泥石流,村子被埋没,导致村庄合并。这里暴露出过度砍伐树木的环境问题,靠卖木头简单缓解集体经济困难,水土流失,环境恶劣,最终诱发毁灭性灾难。半山村和柳家坪村两大户的赵、柳两姓,因为争水结下历史矛盾。世纪之交,矛盾爆发在赵书和与柳秋玲的婚恋上,赵父和柳父以及两姓族人得知后暴跳如雷,这场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至赵书和同柳秋玲喜结良缘而逐渐平息。随后,历史矛盾的阴霾渐渐散退,合并后的村民隔阂消退,体现在两口水井共用,走进团结和睦的新境界。
      我们看到,村党支部书记赵书和,主张以农为主,兼顾务工,而村委会主任柳大满,坚持务工才是出路,矛盾演变的结果,在实践中一步步得到验证。整体社会经济无农不稳,农业是农村的根本,工商业的发展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当年,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不仅带来空气、水源污染和人的疾病一系列后遗症,甚至动摇了耕地基础。另外,农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是间断性的供求关系,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用工素质要求的提高,这条原来最便捷的增收路越来越窄了。至此,我们认识到时代大潮中,制约农村发展的巨网无形而繁杂。
      我们看到,面对复杂严峻的农村贫困局面,国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发现并纠正农村特别是贫困村党组织存在的问题,确立了加强组织建设扭转被动局面的重大决策,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入村担任第一书记,输入和培养新鲜血液,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增强,用行动获得群众信任。
      我们看到,国家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五个问题”,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党委政府正职保持稳定……这一系列举措在柳家坪、石头村和山南县得到落实。
      我们看到,扶贫工作中暗流汹涌,考验着年轻的工作队员。贫困的根源复杂,表现多样,惰性依赖者大有人在,满仓、满囤兄弟是典型代表,游手好闲,说风凉话,年轻的工作队员把委屈咽在肚里,以心换心,用行动说服人。这些挫折,历练了年轻一代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锻炼培养了一大批思想坚定、作风过硬的后备力量。
      《山河锦绣》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是一场攻坚战。也许有不少人是通过这部剧,才真正了解了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认识到这是前无来者、福泽后世的深远意义。
      我们看到,在这场人民战争中,彰显出国家调查研究的优良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精神原则。贫困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致贫原因也呈现差异性和多元性。科学制定减贫标准、目标、方略,不断创新减贫理念、方法、手段。故事展现出共产党领导人民摆脱贫困的全过程,决策,调整,纠正。一村一县,连着全国,一家一户,连着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是通过社会制度变革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减缓贫困。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带动减贫。进入新时代,在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同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转为统筹集中,扶贫模式由偏重“输血”转为注重“造血”。国家始终把消除贫困作为定国安邦的重要任务,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组织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宁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要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资金保障。剧中的国文,力排众议,坚持把修建广场的资金用于泥河大坝建设,就是无数这样的事例之一。
      我们看到,在脱贫攻坚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广大党员、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用自己的汗水甚至生命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工作队员韩娜娜,这个城市姑娘,每天夜深人静时,回味工作的酸甜苦辣,暗中鼓励自己,她把拍婚纱照的背景,选在她为之奋斗的柳家坪的稻田,那美丽的意象充满奋斗成功的喜悦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谁能料到,就要在春节假期结婚的她,牺牲在进城取防治鹌鹑病药的途中。那是柳家坪连片高产水稻收获的前夜,村民们从满天礼花里,看见为他们奉献生命的忠魂,韩娜娜为观众留下一抹玫瑰色的伤痛。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国有多名党员、干部为之献出了宝贵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
      我们看到,剧中人物在不同领导岗位上的勇于担当,彰显出党的领导干部无私奉献、高风亮节,他们是事业成功的中流砥柱。
      我们看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强大。团结就是力量,筑坝、开荒,共同致富,一个个合作社汇聚起一群人的力量,农村振兴前途敞亮。
      我们看到,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永远的基础保证。《山河锦绣》从水土流失酿成的悲剧开场,人们付出生命代价,家园尽失。经过搬迁合并,主要劳力外出务工,招商引资靠水泥厂改善经济,工业污染祸及农田、健康,壮士断腕关厂治污,终于走上发展科学大田种植、设施经济作物种植、养殖业,以及与之配套的运输物流、餐饮服务业正路。一个水清山绿、富裕祥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蜕变新生。
      我们看到,柳秋玲凭着坚韧的性格和毅力,一心奉献乡村教育,用一生的职业生涯,延续了山村小学书声不断。应该特别关注的是,柳秋玲对孩子们前途的看法——我们大部分家长的普遍观念——走出去才是农民的出路,是时代的变化,转变了这种长期存在于广大农村乃至小城镇人们的思想。这种具有非常深刻意义的转变,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差距的大幅度缩小,在于农村呈现出无限的发展前景。
      柳秋玲从为高枫和赵雅奇回村工作想不通,到理解、支持他们的事业,并且把报效家乡的理念,在课堂上播撒到小学生的心田——那是真正的希望田野。赵雅奇、高枫、柳小江们有理想、有文化、有担当,为家乡摆脱贫困付出辛劳,也一定会在乡村振兴事业中有一番作为。
      我们看到,国家把农业振兴、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的希望寄托在新一代有理想、有文化的青年一代,从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的遴选,到农村积极分子培养发展新党员和农村“两委”建设,都赋予他们重担。农村的未来在一代代青年的农民身上。无论是年轻的工作队员、驻村第一书记,还是摸索培植木耳的小孩子;无论他们走没走出过大山,还是求学学成或者外出锻炼再归来,他们都是新时代新农村的新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可靠力量。
      我们看到,农村并不偏远,农民并不孤单,各方面对农村关注的眼睛、做出的努力,国正行、国文父子的感恩情怀,兴华集团的社会责任,农业科技专家的悉心帮助,支教老师的蜡烛光亮……在山谷、平原,齐心协力,合奏起气势磅礴的小康交响乐。
      剧目每一集演过,都感觉太短了,意犹未尽之时,歌曲《多情的土地》入耳揪心:“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我耕耘过的田野上,一层层金黄翠绿,我怎能离开这河汊山脊。我捧起黝黑的家乡泥土,仿佛捧起理想和希冀……”这一字一句,每一个音符,是剧中人的感情凝聚,是编剧、导演和演员共鸣的情愫,我听一回,激动一阵,不知多少次抑制不住自己,热泪流下。
      热爱家乡的情感相通于不同的艺术形式。这首歌产生于40年前,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词作者任志萍在国外的亲戚回国探亲,看到人们的生活状况,劝他出国。任志萍思考后决定留在国内发展,他认为,祖国虽然贫穷,但是会越来越好,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倾注在歌词里。曲作者施光南觉得歌词写出了他的心声,他也亲身经历了新中国的变革发展,相信祖国的未来,他们都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并为之努力。
      《多情的土地》既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首承载中华民族集体情感的音乐经典,对本剧思想表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闫羽如的演唱,把艺术与抒情完美融合,在舒缓而激越的旋律中,为剧情注入更加浓重的情感魅力。
      电视艺术集大成,惊天伟业撼山河,而今山美水也美,明日山河更锦绣。致敬《山河锦绣》。

    武国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1-19期

    • 第2023-01-18期

    • 第2023-01-17期

    • 第2023-01-16期

    • 第2023-01-15期

    • 第2023-01-14期

    • 第2023-01-13期

    • 第2023-01-12期

    • 第2023-01-11期

    • 第2023-01-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