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要论

以文化认同推进社会文明建设

  

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些重要论述为发挥文化认同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指引。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历史和时代变迁中历久弥新,源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中华文化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精神传统当中。我们要进一步明确文化认同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增强文化认同,激发文化认同的内在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并对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出具体安排部署。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历史和时代变迁中历久弥新,源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中华文化强烈的认同感。以民族文化为凝聚力,文化认同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结构,辐射中国人的自我认同、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从而发扬光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感,使其成为新时代社会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引领。

文化认同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内在精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文明养成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性载体,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深层文化价值,在建设社会文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是有着伟大团结奋斗精神的民族,文化认同理念深深融入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虽然有民族差异、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但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华文化发展具有内在连续性。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各具特质的社会文化,融汇成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内在追求。正是因为共同的文化基因传承,璀璨的中华文明才得以被创造和延续,并在历史动荡和统一之中走向辉煌。在此基础上展现出民族、国家在深层观念上的一致性,不断夯实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新时期对社会文明建设有与时俱进的新要求。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感,继续推进社会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文化认同对社会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共同价值追求,文化认同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新情况新特点,就能够更深入地把握中华文明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方位特征,并进一步推动社会文明建设。
  当前,伴随着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化,文化认同存在一定的风险挑战。从国际看,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思潮交织碰撞、多元价值观念并存,敌对势力处心积虑挑起意识形态争端以冲击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阻滞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从国内看,民众的人文素养有所缺失、文化创新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传承发展。只有增强文化认同,推动形成更加自觉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才能凝聚文化共识,为社会文明建设提供实践的精神动力。
  社会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任重道远,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进文化认同,进而发挥其在塑造社会文明方面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社会文明建设需要增强文化认同

  党的二十大对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审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命运,依据中国特色的基本国情,以高度的文化认同感,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构建新时代的社会文明。
  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人民群众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直接关系着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文明建设不只是解决社会道德层面的问题,其核心关注点在人。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增强人民群众文化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观念、理性思维和公共意识,树立文化认同的心理共识和行为模式。
  发挥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集中了中华民族智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社会文明建设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积极影响,传承、创新、传播中华文化,呵护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对民族文化形成归属感,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社会文明建设要创新探索文化认同的引领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现代化教育方式相结合,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实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现实功用,为提升社会文明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构建制度规则的有力保障。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要把握社会文化规律,兼顾中国特色的特殊性,构建一系列规则和制度,提升文化建设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稳定性,为增强文化认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保驾护航。文化规则和制度的推出,将使得社会文明建设从群体的心理结构走向社会层面,引导人们对民族文化有更清晰的辨识力和认同感,辐射中国人的自我认同、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从而发扬光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就一定能实现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作者为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王杨秀)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2-06期

  • 第2023-02-05期

  • 第2023-02-04期

  • 第2023-02-03期

  • 第2023-02-02期

  • 第2023-02-01期

  • 第2023-01-31期

  • 第2023-01-30期

  • 第2023-01-29期

  • 第2023-01-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