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乡村振兴

藏粮于地 实现多方共赢

——灵石县创新机制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阅读提示
  近年来,灵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建立“谁种地、谁造地”核心工作机制,搭建“四位一体”多方管理机制,探索多元运营模式,走出了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之路。目前,灵石县高标准农田占比达29%,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00万公斤,稳定保障全县粮食产能在3.2万吨以上。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新动力

  “以前村里撂荒的地特别多,主要是地块小,没法种么,现在看看,哪里还能找到一块撂荒的田地,全都种上庄稼了。”春天来了,又到了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灵石县王禹乡慈云寺村村民张建民面对平整整的高标准农田很是感慨。
  从零散小地变为平整阔地,把贫瘠荒地开发为高肥良田,灵石县经过多年的高标准农田项目改造,昔日的荒芜土地已经华丽蜕变为致富良田,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灵石县是典型的山区丘陵县,农业立地条件较差,当地农民总结为“9876”突出问题,即旱作耕地占到95%以上;雨养中低产田占到85%;2亩以下的零散地块达70%以上;煤炭采空区耕地有60%以上。
  针对这些问题,灵石县创新机制,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灵石从“传统农业小县”向“现代农业大县”转变。首先建立“谁种地、谁造地”“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项目承载、财政补助”的工作机制,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田建设项目的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第一步由村集体牵头先行流转农户零散、闲置土地,形成相对集中、无纠纷的连片“净地”。鼓励支持工商资本、农业合作社“二次流转”土地。并因地制宜将上级相关资金和政策有机结合、捆绑实施,提高项目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然后引资上项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同时,灵石县建立农业农村局、乡镇、村委会和经营主体“四位一体”的多方管理机制,全过程参与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后期管理各环节,构建“县级定期调度、部门对接督导、乡村跟踪管理”的常态化监督和考评制度,有效避免前期治理和后期使用“两张皮”问题。

多元投入多方运营共同发展

  建设高标准农田,资金是关键。灵石县从县级层面统筹整合中央和省、市财政资金,对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土地开发资金、农业生产托管等7类项目进行整合,解决各类财政资金“多口管理”“重复使用”问题。
  通过采取“谁破坏、谁流转、谁整理”和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支持工矿企业连片流转其采矿区域内的闲散土地,允许其优先使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参与农田项目建设。2021年以来,共吸引13家煤矿主体、21家农业合作社参与农田建设,带动社会投资8100万元。
  针对县域内山高、坡陡、谷深、耕地分布零散的立地条件,分类细化,进一步提高投资标准,有农业经营主体的,在各级财政亩均补助1500元的基础上,统筹使用不高于财政投资2倍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农业经营主体投资不得低于500元;无农业经营主体的,在各级财政亩均补助1500元的基础上,统筹使用不高于财政补助1倍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四荒地”造地项目在县级财政亩均补助8000元的基础上,统筹使用不超过财政补助25%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
  探索“煤炭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公司+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等运营模式,打造多方受益共同发展新样板。水峪煤业、华瀛冯家坛煤业两家企业集中流转采矿区域内翠峰镇小庄村土地640亩,与翔飞种植专业合作社组成经营联合体,先后引进“酿酒高粱”“甜糯玉米”等新品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合作社年产值可达200万元,同时带动村集体、农户稳定增收12万元、16.62万元。天聚鑫源煤业流转采矿区域内7个村共8000余亩土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复垦造地”的方式打造出2万亩连片农田,与蒙牛集团开展合作,投资30.6亿元建设山西现代鑫源牧业产业园项目。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42亿元,为周边农民提供600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3万元。梁家焉乡的刘家庄、南泊、茹泊3个村统一引进佑丞种养专业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开展“酿酒高粱”规模化种植、订单式销售,实现年产值5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农户年增收18万元、80万元。
  同时,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纳入农田建设中,就近还田利用,实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综合利用。王禹乡回祖村和东方希望养猪场合作,将猪场每年产生的900吨沼渣、2万吨沼液经过滤沉降、风干晾晒,作为有机肥就近还田利用,既解决了畜禽粪污问题,又为3600亩耕地提供了免费、持久的肥料源,可降低猪场和农田建设成本108万元,实现共享双赢。

农民、村集体、经营主体多方受益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多方发力、多种经营模式下,灵石县实现了耕地面积、等级、配套“三提升”,实现了农业产量、质量、效益“三增长”,实现了农民、村集体、经营主体“三共赢”。
  段纯镇温家庄村村民温党生笑得合不拢嘴:“以前,一下过雨,满地都是冲下的沟沟。现在,下完雨也不用管,雨水冲不坏地,跑不了水土。”2022年,灵石县新增耕地率达5.1%;撂荒地全部“清零”,土地“二次流转”率由30%提高到了90%以上,真正实现了“耕地变良田”。通过秸秆还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化肥减量增效等措施改良土壤,耕地质量得到整体升级。其中,高效节水灌溉区耕地等别由6.02提高到5.05;一般高标区耕地等别由7.89提高到7.33。
  通过对水、路、渠、电等农田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田块“小并大、短变长、弯变直、陡变缓”,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由之前的26%提高到现在的100%。梁家焉乡茹泊村农民梁小亮说:“以前这片地叫滚牛坡,牛也站不住脚,现在铁牛都在满地跑。”
  小块地并成连片田,也催生了大产业。东方希望、晋宝旺生猪养殖场、王家庄园蜂蜜文化产业园、长城盛世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农业项目蓬勃发展,全省面积最大、投资最多、技术最先进的现代鑫源牧业产业园项目,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产值超百亿的现代产业园,加速推动工业“结构反转”。
  目前,灵石县高标准农田占比达29%,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00万公斤,稳定保障全县粮食产能在3.2万吨以上。累计新增耕地5800亩、流转5.2万亩、托管13万亩,仅土地流转一项便可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年增收1500万元。而且实现了采煤沉陷区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经营“三同步”,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4718亩、露天矿采空区治理1023亩,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

本报记者王秀娟 本报通讯员吴永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2-12期

  • 第2023-02-11期

  • 第2023-02-10期

  • 第2023-02-09期

  • 第2023-02-08期

  • 第2023-02-07期

  • 第2023-02-06期

  • 第2023-02-05期

  • 第2023-02-04期

  • 第2023-02-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