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林小静供职于一家铁路融媒体,爱岗敬业,人到中年,进取精神不减,充分彰显出一位铁路人的情怀;她平时主要业务是撰写铁路系统新闻报道稿和组织相关的宣传文化活动,在圆满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一直钟情于文学创作,用小说、纪实文学、散文表现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状态,抒写铁路职工的火热生活与动人事迹,成果显著。
最近几年,林小静在挖掘铁路系统的闪光历史点,延续她的“寻找”系列创作,写出了2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寻找消失的英雄》。我认识林小静多年,一直关注着她的文学创作,之前《静静的桑干河》《火车来了》在写作过程中她都让我看过初稿,我也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出版后分别写过评论;这次她写《寻找消失的英雄》,同样让我先看初稿,我明显感觉到,她的文学创作路已经走得越来越顺畅。
从《寻找消失的英雄》这部作品中,我能够看出,林小静还是像过去,仍然是以诚挚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全方位采访,全身心创作,她希望通过采访和创作过程,写出一部能有历史意义、现实启示和文学价值的作品。在社会性方面,她要把自己作为一个铁路作家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通过作品让社会各界对铁路的历史和铁路人有全面的认识;在文学性方面,她要不断超越自己,每一部新作都力争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林小静用这部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一番曲折生动的寻找过程,讲述了一段带有传奇色彩的感人故事,展示了一群值得后辈铭记的铁路英雄及家属的崇高品质;阅读这部作品,会让我们的心灵受到洗礼,给我们许多思考与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评价,林小静的《寻找消失的英雄》,讲述的是太原解放战役中铁路人奉献精神的故事,却也是在书写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各行各业发挥的不同作用,进而挖掘出战争与人的深刻价值。
林小静在《寻找消失的英雄》的“自序”中谈了写作这部书的起因,在采访搜集《火车来了》素材时,获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太原铁路南站曾经有一个我党的地下组织,成员由几名铁路工人组成,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我党建立起一条秘密红色铁道交通线;到了太原解放前夕,这个党组织绘制出一份“太原城防图”,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份重要情报送到了城外的人民解放军前线指挥部,为解放太原发挥了特殊作用。在绘制和传送城防图过程中,铁路党组织付出了极大心血和生命代价。这件事让林小静特别感动,也敏锐地意识到是一个很好的纪实文学素材,而且,关于这件事的相关文学作品还是空白,她应当担起这份责任,用纪实文学形式呈现出来,让那些英雄事迹激励后辈人不要忘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许多英雄用生命换来的。
于是,林小静把《火车来了》之后下一个写作目标确定下来,制定了详细的采访提纲,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走访了山西、内蒙古等地许多相关人员,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然后付诸具体创作中,用她的话说是:“我想用文学的形式,把这个故事讲述出来,并告诉更多的人:英雄,就在我们身边。”这个题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获得了山西省委宣传部和省作家协会的重视,列入了全省文学创作重点扶持作品中间;林小静所在的铁路单位,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得她能够顺利地完成了采访和写作。
70多年过去了,如何真实生动地表现当年铁路党组织人员绘制和传送“太原城防图”的事迹,林小静清楚地知道,必须要寻找到当年的主要人员,让他们讲述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最生动可信的。于是,她的这个寻找过程,就贯穿了全部作品;事实上,整个寻找的过程也是在一步一步地展示那些英雄的形象和精彩的故事。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对于林小静来说是驾轻就熟的,因为她的上一部作品《火车来了》就是这样的方式,有了前一次的经验,这一次就相对好把握,避免走弯路;更主要的是,这样的方式与所表现题材非常适合,并且有着明显的艺术创新意义。作为一个供职文学界多年的所谓“业内人士”,我一直以为,创新是纪实文学写作的生命,纪实文学作家就是要不断提高文学修养与观察思考能力,用创新意识去写作,才会显现出这种文体的独特意义。林小静正是这样不断地探索着,行走着,逐渐形成了自己纪实文学的“寻找”风格。
阅读《寻找消失的英雄》,我还有另外一种感受,这就是林小静一直延续了她的文学理念的基本准则,那就是要用一种责任感进行创作。在《寻找消失的英雄》中,林小静对太原铁路南站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活跃的地下党组织,尤其是绘制和传送“太原城防图”的历史事件的呈现,是通过细致描摹赵大宝、霍桂花、马喜子、小六子、布天佑等各样的人物性格和对传送血染的城防图曲折过程来完成的,以这样的方式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并传达出自己的责任感,很好地表明了一个纪实文学作家的正确价值观和良好品德。
林小静的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寻找消失的英雄》,无疑是成功的,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林小静是以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寻找”那些“消失的英雄”的。相对于可以大量虚构可以无限想象的小说创作,撰写已经成为历史的真人真事纪实文学,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时间已经过去若干年,知情人有的已经逝世,有的年事已高记忆衰退,重新回忆就必然有差错,造成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有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甚至于要引起预想不到的纠纷;同时,一些相关的资料由于时间已久,会有残缺或者矛盾,判断起来颇费精力。林小静十分清楚这些困难,但她选择了这个题材,就要认真完成。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她是多次独自一人,不辞劳苦,去往铁路系统、北京市、呼和浩特市、侯马市、太谷县等地广泛深入地采访,接触了许多与太原解放战役有关联的铁路及地方单位各种身份的知情人,尤其是那些特别有代表性的有个性的人物。这样,她就掌握了非常丰富的素材,能够把自己的情感与思考都注入到了具体创作中。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保证了作品的成功。
其次,《寻找消失的英雄》所描写的主要人物与辅助人物,都是有原型的,大的事件和过程是真实可信的;但是,在一些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上,又是有一定创作性的,这样,才能使得故事生动,人物形象立体饱满,事实上,这种写法是纪实文学的特长。由于林小静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比较全面,同时有着《火车来了》的经验,锻炼出了驾驭和梳理材料的能力,也具备了处理好真实事件与具体描写的能力,比如在第七节“又有两名同志牺牲了”中,描写地下党员史志贵和刘福安,冒着敌人的严密封锁送城防图的过程,有行动,有对话,最终还是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光荣牺牲。这样的描写,两名当事人已经牺牲,他们的行动和对话必然是创作出来的,却不显得虚假,成为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就把真实性、创作性融合成生动性,提升了作品的文学性与感染力。
再次,《寻找消失的英雄》虽然表现的是林小静在寻找太原解放战役中铁路系统中的英雄人物,但是,却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比如那些英雄人物为什么会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通过她的寻找,提醒我们后辈人永远不要忘记那些英雄;同时,还有类似的故事和英雄,应当用多种方式呈现出来,让他们的事迹和故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流传下去。
杨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