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 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守正创新 推动影像艺术创作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标志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其中,“守正创新”作为二十大提出必须坚持的“关键词”之一,既是宏观理念,也是具体指导,广大从事文艺创作的同仁应从中获得自信的力量和创新的方向,那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以影像艺术创作为切片,关于“守正”与“创新”的探讨其实一直没有停歇。摄影术从诞生至今已历180余年,其最初的状态可以称为是物理原理与化学实验相结合的产物,物理原理催生了照相机,而化学实验催生了底片。照相机从一个“小孔成像”的木盒子不断改良升级,直至今时研发出亿万像素的数码便携利器;底片从银板、锡板、玻璃板、菲林等一系列依靠化学制剂涂抹显影的材料,发展到CCD、CMOS等电子感光元件与数字存储技术高度成熟的当下。“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80余年来,影像创作者的创作技能与作品的价值意义一直与器材的发展密不可分,而器材科研行业率先做到了“守正创新”,始终围绕最关键、核心的用途、诉求去开展研究、创新、升级,并确实做到了让影像创作者的技术操作方面越来越得心应手。当技术操作不再是一道难题,影像创作者的思想、内涵、眼光、三观就开始显得非常重要,这些基于技术又凌驾于技术之上的主观因素直接决定了影像创作者拍什么、怎么拍以及为什么拍,摄影从最初与绘画分庭抗礼的朴素追求,到现在自成一派,高精度影像采集、数字后期合成、AI智能以及更多的实验性创作方式日新月异,创作者开展创作的初心反倒成了最恒定和最简单的部分。
  作为文艺创作者,“创新”固然艰难,“守正”却更难,创作技艺的再提高、创作方向的再选择、创作角度的再探索、创作深度的再挖掘、创作立意的再升华可以有力推动“创新”,而“守正”关乎人性和内心,要先搞清楚、弄明白何为“正”,以及在复杂的局势和多变的环境中去不断叩问内心能否“守得住正”和如何“守得住正”,如何做到不被糟粕污染以及不被混乱裹挟。于是,新中国为文艺事业中“守正创新”的优秀践行者赋予“德艺双馨”的定义,这4个字应当是一位文艺创作者从道德、人性、信仰、才情、技艺以及作品质量等方面回顾一生最好的勉励和殊荣。

坚持“二为”宗旨 引领新活动

  “二为”指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80年7月26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向人们传达了党中央的这一精神。“二为”作为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总的宗旨,明确了开展文艺工作的初心不动摇和推进文艺工作的路线不偏移。开展文艺工作坚持“二为”即是一种“守正”,要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而“创新”的具体落实应体现在创新活动的引领中。
  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关于“文化”的几大关键词为文艺工作的选材和目标指明了方向。以山西为例,影像创作的“创新”大有可为:山西是英雄儿女辈出的地方,也是战争年代饱经风霜的主战场之一,可以开展弘扬革命文化、关爱军人主题的“聚焦山西英雄老兵”摄影大展,以鼓励拍摄专题故事的形式,动员影像创作者对历史革命故事、退伍军人事迹、军警英雄事迹等进行关注和挖掘,讲好英雄故事的平凡与感动,弘扬正能量;“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的古建筑不仅有晋北的长城古堡,还有应县木塔、曲沃望母楼、万荣飞云楼等飞檐斗拱,大同云冈石窟、芮城永乐宫、隰县小西天等石窟彩绘,太原晋祠、洪洞广胜寺、永济鹳雀楼等园林塔楼,如开展“聚焦山西古建瑰宝”摄影大展,则可以鼓励影像创作者以做文献为目标去进行关于古建筑的深度调研和拍摄,最终形成对于山西地上文物的关注再关注、挖掘再挖掘,对于文物保护、文献收集和“文化自信”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山西还是华夏黄河文明的发源地,民俗非遗等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众多的影像创作者每年不辞劳苦地赶庙会、赶节庆,影像的作用却大多停留在宣传报道的基础层面,没有上升到艺术作品的高度,可以开展“聚焦山西民俗非遗”摄影大展,引导影像创作者去关注身边的本土民俗非遗,开展长期记录,进行系统的影像采集,在影像风格和手法上思考创新,真正将民俗非遗的文化精髓和民间百姓积极向往美好生活的“精气神”呈现出来,力求成为山西本土研究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珍贵留痕。
  文艺活动的意义在于引领,在于将众多的文艺创作者凝聚起来,做有意义、有分量、有价值的事情,始于“创新”,归于“守正”,真正领会如何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领悟“双百”要义 发现新人才

  “双百”方针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能让文艺创作环境不枯燥、不单一、不死板、不停滞,体现一个国家文艺发展的丰富多样和文化包容;而“百家争鸣”让流派纷呈、人才浮现,既是对文化创新发展的支持,也是对文艺人才发声的尊重。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中华文化发展历经千百年,源远流长,纵观文艺门类的流变,大多是由“技”入“艺”,由“徒”为“师”,没有与生俱来的名家,只有厚积薄发的大师。因此,文艺的血脉是需要传承的,要警惕人才断层。挖掘新人、培养新人、推动新人、成就新人,是文艺创作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影像创作也不例外。“新”的定义有别于“旧”,是一种生命力和活力,就像荒漠里的小草小花一样,自然生长但是充满希望。新人才的定义应当宽泛,可以是接触影像艺术时间上比较新的,可以是年龄段比较新的,可以是有新思想、新观念的,可以是使用新媒介、新材料进行创作的,也可以是携新作品获得了新荣誉的,核心意义是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发展的眼光看影像艺术创作,在历史、前人、当下的基础上多一些“发现”。
  1957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大学对年轻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避免人才断层最好的办法就是挖掘和培养,挖掘要有识人之眼,培养要有容人之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韩愈的《师说》可谓字字珠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师者,当指导思想而不控制思想,成就桃李而不摧毁桃李,因为每位创作者的独立意志是保证文艺作品原创的不竭动力。要客观看待同道中人、后生晚辈取得的成绩,欣赏并予鼓励,鞭策而不排斥。当很多人才的优点汇聚起来,就是很好的教科书,是生动而且真实的,是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是接地气的也是耳目一新的,分析研究后更是可复制和传承的,这些都能成为创作“守正创新”的具体办法,可以不断推动文艺创作创新发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是一种理想主义,而是繁荣文艺事业的秘诀和应当长期坚持下去的民主、和谐和包容,是让民间文艺保持多样性、生命力、生存活力的有效方法。

深挖本土瑰宝 聚焦新角度

  二十大报告中谈到,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家风、德育、诚信、清廉等关键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在呼吁的内容。
  文艺作品有着培根铸魂、寓教于乐、广泛传播的作用,可以以史为鉴,可以借物喻人,可以微言大义。以山西本土诞生的文化元素为例,临汾的帝尧“仁德”文化、大槐树“寻根”文化,吕梁的于成龙“廉洁”文化,晋中的晋商“诚信”文化,运城的帝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等,三晋大地上流淌着的文化长河中,诸多的美德根基和正面人物都可以成为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作题材,无论影像作品还是其他形式的文艺作品,都可以从这些属于民族、源于历史、生于地域的文化精华中不断寻得新的灵感,进而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的“守正创新”的文艺作品。
  雁门关外,辽金、北魏等少数民族朝代所留下的古建筑与雕塑艺术、壁画艺术瑰宝等待着更为深刻的影像文献记录;黄河流域的题材,不该是千篇一律的壶口瀑布雄姿,还可以拓展细化到汾河沿线、桑干河沿线的田野调查;长城题材可以抛开蜿蜒曲折与气象万千的“固定动作”,去多关注边城脚下的乡村振兴和人民生活方式变化;太行山也不仅仅是王莽岭的云海,也有更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现状、野生动物种类采集与红色革命遗迹的探索空间;工业能源题材,抛开不再黑黢黢的煤矿工人和高空作业的电力工人,也应当去关注一下行业发展中的“高新精尖”和当代工人的生活冷暖。
  当下的影像艺术创作,要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术研究态度,去对山西本土各类题材的浅表之下进行更深层次、更具思想性和更细微角度的探索和追问,将司空见惯的题材和资源“解构并重建”,为不变的题材找出新角度,为变化的题材找出新思路,以“守正创新”的自我要求,去深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
  在影像艺术创作之路上,应当“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故步自封不可取,躬身汲养方可成,与其沉浸在过去的满足里日日回忆,不如站在当下的坐标上放眼未来。这是一个值得珍惜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值得庆幸的时代,影像艺术创作终与器材无关,而与开展创作的人有关,现实画面与影像创作者的眼光和思想构建了直接联系,最终以影像作品留存于这个世界,以飨后人。文艺创作者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聚焦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文艺创作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于家睿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2-21期

  • 第2023-02-20期

  • 第2023-02-19期

  • 第2023-02-18期

  • 第2023-02-17期

  • 第2023-02-16期

  • 第2023-02-15期

  • 第2023-02-14期

  • 第2023-02-13期

  • 第2023-02-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