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饱含人民情怀。
健康是人民幸福之本,是社会发展之基。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尽享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是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话题。特别是三年疫情,让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性尤为凸显。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的工作重点中强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方向明确,目标清晰。
作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省份,近年来,我省深化县域综合医改,全面推进分级诊疗,以医联体和信息化手段整合全省医疗资源,117个县级医疗集团全部上接城市三级医院、专科联盟、远程医疗“三根天线”,分级诊疗更加顺畅,群众就医更加便捷。以介休市医疗集团为例,用“互联网+医疗”,实现了市、乡、村医疗质量同质化,通过“慢性病网格化”管理,实现了村民小病不出村,居民住院率下降到1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人大代表、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王雅丽是山西省消化专业学术带头人,持续关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她一方面助推医院引进国内顶尖专家和医疗资源,提升本院医疗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利用周六日休息时间,带领医疗团队手把手指导基层医院开展内镜检查工作。从改革驱动到医务工作者日拱一卒的推动,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难得到极大缓解。
让基层群众更有“医”靠,是像王雅丽一样的众多医务人员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近日,针对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国政协委员们提出不少建议。有的委员提出人才培养是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的关键,大医院的专家团队一定要深入到县域基层医院;有的委员提出在基层医院设立呼吸病专区,强化专科培训,增加相关仪器和药品配备;全国政协委员张文宏在首场“委员通道”中提出,未来要努力打造一个平急转换、张弛有度、三级联网的医疗体系,实现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分级分层分流又相互联系,上下联动、有弹性、有韧性。这些建议无不是针对当前基层医疗体系存在的不足。
改善和保障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只有进一步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让基层医疗机构真正发挥出“守门人”作用,才能持续夯实民生幸福之基。
陈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