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 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做合格的文艺批评家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文化文艺工作的总体部署。在这一总体部署下,又提出了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具体要求,特别是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提出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是新时代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根本指针。
  文艺创作与批评向来是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并且文艺批评承担着“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文艺批评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但不容回避的是,当前文艺批评现场还存在诸多问题。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曾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文艺批评质量有所提高,但“你好我好大家好”,“大花桥,人抬人”的“友情”批评仍然存在,唯票房、收视率、点击量马首是瞻的“商业广告式批评”仍未杜绝,娱乐至上、娱乐至死、搞笑耍怪、刷流量蹭热度的不良行径仍有残余。切实增强文艺批评的朝气和锐气,构建中国文艺批评的现代化格局,为繁荣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增添活泼泼的生机和活力,这些都对文艺批评家提出了更高要求。
  做怎样的文艺批评家?
  要有胆略。文艺批评家要做的就是“剜烂苹果”的工作。敢不敢下手“剜”,考验的是勇气。当年恩格斯批评德国批评家亚历山大·荣克时曾说过:“简直是没有一个人没有写过好作品,没有一个人没有杰出的创作,没有一个人没有某种文学成就。这种永无止境的恭维奉承,这种调和主义的做法,以及扮演文学上的淫媒和掮客的癖好,真令人无法容忍。”这是恩格斯对文艺批评中没有批评的发人深省的警告。时至今日,仍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了情面,很多文艺批评家不敢亮剑,没的说,但又不得不说,于是只能违心地说、溢美地说。隔靴搔痒、犹抱琵琶半遮面或者过度拔高、动辄“之最”,抓不住问题实质,到处都是“好好先生”、一团和气,这样的文艺创作环境,生产不出触及灵魂启迪智慧、有深度有温度有情怀的好作品。
  要会辨识。鲁迅先生曾说,“批评家的职务不但是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如果说“剪除恶草”是破的过程,那么“灌溉佳花”就是立的过程。英国诗人艾略特说:“我最为感激的批评家是这样的批评家,他们能让我看到过去从未看过的东西,或者曾经只是被偏见蒙蔽的眼睛看到过的东西。他们让我直接面对这种东西,然后让我独自一人去进一步处理它。”这正是对文艺批评“立”的鲜活阐释,也是文艺批评发挥引导引领作用的生动表达。文艺批评是发现的艺术,是批评家倾注心力、超越情感,在对文本敬畏和信仰基础上的一种理性表达,是通过解读作品阐明艺术生命潜藏的精神价值和神奇密码。文艺批评也是创造的艺术,是批评家在理性思辨基础上,用独特的视角和创造性的发现与创作者共建、与受众者共享的艺术真谛和精神家园。文艺批评家必须牢牢把握“立”的时代标准,“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历史的,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将文艺对象放在一定历史范围、时间坐标中进行考察,尊重历史,坚定自信,反映时代;人民的,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审美的评判者和鉴赏家,感知人民冷暖,体悟人民情感,感化世道人心;艺术的,就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为准则,讲品位、讲格调,以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通过典型形象实现价值引领,传递精神力量;美学的,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追求艺术真实,展现中华审美神韵和高远境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彰显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提升道德情怀和审美认同。只有做到四者有机统一,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才能同向发力、同向奔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要富涵养。李长之在《论文艺批评家所需要之学识》一文中曾将批评家应具备的学识概括为三种:基础知识(语言学和文艺史学)、专门知识(文艺美学或叫诗学)、辅助知识(生物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并指出:“伟大的批评家的精神,在不盲从。他何以不盲从?这是学识帮助他,勇气支持他,并且那为真理,为理性,为正义的种种责任主宰他,逼迫他。”可见,深厚的学识涵养了批评家的底气,独立的人格培植了批评家的高贵气质,思辨和理性强健了批评家的中立与纯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催化了批评家的诞生。除此之外,文艺批评家还要眼光向外,胸怀“国之大者”,打破“言必称希腊”的话语方式,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评价体系。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既要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特别是经典文论中汲取营养、获得支持,也要适应新情况、新挑战,创造一套符合中国国情、文艺现状的评价思想和理论体系。要在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艺批评理论遗产的基础上,顺应人民群众审美需求、欣赏习惯和文艺作品生产方式、传播方式的改变,改进评论文风,建构更为亲民、接地气冒热气有灵气、利于传播的话语体系,为人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广为传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文艺批评成为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成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内容,文艺批评家任重而道远。

孙雪艳
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山西日报文化部 合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3-14期

  • 第2023-03-13期

  • 第2023-03-12期

  • 第2023-03-11期

  • 第2023-03-10期

  • 第2023-03-09期

  • 第2023-03-08期

  • 第2023-03-07期

  • 第2023-03-06期

  • 第2023-03-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