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女诗人。从幼时记事时雾里看花地研读父亲递给我的《毛泽东诗选》,到长大后读到朦胧诗派“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诗句,我为之拍案叫绝。诗歌之于我,就像开在平行时空的彼岸花,偶有交集,也只能在远眺中徒留惊鸿一瞥。直到看到一本诗歌征文大赛中的诗集,幻想着在书中真能寻到一颗开花的树和重温花枝满桠的昨日,倏忽间有了提笔创作诗歌的冲动,鬼使神差般从构思到落笔一气呵成写完只用了不到20分钟。然而,正是这一次并不成熟的创作经历让我顿悟,徜徉在文字和诗海里的时光终会在某个契机的触发下,犹如冲破逆止阀的水柱裹挟着创作的灵感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发表的第一首诗《蓬勃的蜜蜂》开启了我的诗歌创作之路。“你选择了一种生活的姿态/让翅膀在空中奏起交响/鼓动的节拍/是蓬勃生命的音律/阳光透过晶莹剔透的羽翼/洒下一场蜂影舞动的狂欢”。现在想来,自己何曾不像一只初出蜂巢采蜜的蜜蜂,在浩渺的天空中,用薄如蝉翼的翅膀支撑着一往无前的热忱去努力探寻诗歌中的神秘与惊喜。“昙花一现的一生/充实于追求的信念里”。诗如人生,蜜蜂将短暂的一生奉献给酿造人间的甘露花蜜,这似乎也预示着我会将这一生献给诗和远方。
生活是一片肥沃的土壤,我撒下一片种子,便开出娇艳的花蕾。诗歌是在这片沃土之上绽放出的鲜花,满载着我辛勤耕耘的汗水和风清月明的希冀。于是,《舞者》的诞生让我跨向了更深一层的诗歌观。
人的一生必须得有几份热爱的事物才足以支撑起单薄的身体和富饶的灵魂。还记得我初次接触舞蹈,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是如此的亲近和真实,这种真实似乎是你可以体察到你身体的每一处骨骼肌理乃至每一个毛孔的呼吸。我爱上了这份眷恋,开发身体、打开柔韧、脚底生茧,甚至练习转圈转到头晕目眩,肠胃翻江倒海,抱着马桶狂吐不止的地步,丝毫没有影响我对舞蹈每个动作的精雕细琢。那是一种信仰般的力量,只有这份热爱带来的温暖才足以驱散琐碎日子里的阴霾,让生命发光,让我成为我自己。然而越是这样,当我想写一首关于舞蹈主题的诗歌时,我却迟迟无法下笔,万千话语如鲠在喉反而一个字也蹦不出来。好在世间热爱是相通的,当我无意中坠入诗歌的襁褓之中,注定逃脱不了这百转千回的魅力,我在其中品尝到了热爱所带来的缱绻。“我是你的指尖跳动的舞者/你的方寸/便是我全部的天地”。在完成《舞者》之后,触类旁通地召唤出了我对诗歌的另一种体悟和表达。诗歌不再仅仅只是抒情达意的载体,也是一种与万事万物灵性的互通和共振。“转身是人间悲欢/跳跃是繁华落尽/脚踏祥云扇底生风/气息吐纳人间星河”。
诗歌历经几千年沧桑巨变的洗礼穿越而来,几经蜕变,它离不开古典诗词的精髓,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从古到今,诗歌像一面镜子,见证历史流转,海纳万千气象。站在镜子面前将其中的意蕴发掘出来呈现给世人,是每一位诗歌写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于是,古代两位风华绝代的“舞后”走进了我的诗中。汉代皇后赵飞燕“掌上舞”独创的“踽步”和盛唐宠妃杨玉环华彩绚丽的霓裳羽衣舞,这两位曾经惊艳过历史的舞蹈家都一度迷醉于爱情的甘甜,留给后世的爱情故事也叫人唏嘘。恰如我与诗歌相识相知到深陷其中,何尝不是一番令人心驰神往的爱恋,不同之处并使人欣喜的是我与诗歌的情缘永不会散场。
诗歌写作者都怀有罗曼蒂克的情怀,在烟火中找寻会说话的月亮和会眨眼的星星,在纷乱的人世间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内心那片至善至美的净土。“季节是光阴筑起的花园/她藏起飞快的脚/偏叫你捡拾花园的美好”,我在四季中似乎窥探到生命的周期,季节在与光阴的契约中小心地守候着人类。春夏秋冬,无所谓喜欢与讨厌,就像人会生老病死,四季的酷暑严寒是一种存在即合理的哲学。“一切阳光雨露风清月明/是季节/温柔的善意”。所以,我感恩四季,我为它赋诗,坦然接受光阴的流转和世事的变迁。
偶然一次照镜子时,我注意到自己的睫毛并对它产生了兴趣。纤纤轻轻、柔软的身躯可以抵抗四季的风霜,承担起保护眼睛的重任,我在感叹人体结构神奇而巧妙的同时也开始将创作的关注点转移到了细微的意象,用心发掘它们不被留意的潜在力量和美好。“睫毛有自己的选择/在最清澈的地方停留/与可能的黑暗隔离/瞳孔是它的影子/藏在光阴的缝隙”。当我用诗歌中“通感”的修辞打开自我并尝试与万物建立深度联系,我发现大到宇宙万象小到草木虫蝇,都有自己的生存哲学和动人之处。当然,我还在这个过程不断深入和修炼,希望用我尚不成熟的语言体系呈现出世界一丝丝的惊奇。“掉落的睫毛是落地生根的蒲公英/装着无数自由的灵魂/乘着烟波晨露/飘向和风细雨的远方”。希望在今后的岁月中,可以一直怀揣这份诗意的美好,将它洒向一切可爱的万物。
作家梭罗有言:“我不以为一个人的正直和慈善是主要的价值,因为这些是他本来就应该具有的,就像一棵树本来就应该具有枝叶。”我时常有无数个想写的意象,想把他们请进我的诗歌当唯一的主角。奈何深觉文学功力有限,一个意象在脑海中不停拉扯有时也找不到一个适合它闪亮登场的出口。正如我在作品中呈现的人群——哑巴,“声音的注解藏于静默/你的分贝里有他的脉搏/他的无声里有你的影子”。哑巴手势比画的速度再快恐怕也难以跟得上他们波澜起伏的思绪,但人生的际遇跌宕起伏,如果诗人没有悲悯苍生的视野,那他的眼里的诗意也无法抵达远方。“有种超越声音的力量/值得细心收藏”。诗人相信美好,相信爱情,相信正义。如果连诗人都不相信,那一定是诗人的悲哀,诗歌的灾难。
不是我们在呈现诗歌,是诗歌在成就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座自己圣庙的建筑师”,在一首诗里,我们在一遍遍文字的修炼中观照内心,在一次次与天地的对话中同万物共生,在一部部完成的作品中恬然地迈向人生的归处。诗歌催促我们成长,激励我们进化,在无数次抓耳挠腮和呕心沥血创作的不眠之夜,我们透过文字的瞳孔完成灵魂的跋涉。在诗歌里,可以模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游走在狂想的场域,触摸心灵的无暇,世间的永恒。
孔文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