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5岁的米斌,出生在阳高县罗文皂镇小元沟村。儿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留下了终身残疾。命运多舛的他,还因患上中耳炎,引发了听力永久性损伤。
虽身有残疾,却要靠自强活出个样儿来。这注定了米斌所走之路要比常人经历更多的沟沟坎坎。念书期间,耳朵听不清,“我有嘴”,米斌追着老师求学问,就这样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75年高中毕业后,17岁的他为了谋生,把千难万苦踩脚下。
没人愿意到大山里任教?“我去!”高中毕业后的米斌在白柳沟村代课,一干就是8年。8年里,拾柴火取暖、刨药材换购书本,教学任务繁重、收入微薄,米斌全然克服,换来的是所带班级一直在全公社名列前三的好成绩。
1983年,米斌走下三尺讲台回村后,因有文化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大家信任我,我就做出个样儿来。”他针对村里山多地少、适合种植中药材和搞养殖的实际,率先带头,在他任职的几年间,村里种药材、搞养殖的农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使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他也受到了村民的信赖。1984年5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凭借自己的浑身力气终于换来了好日子,2000年,米斌闻听龙泉镇开发出了大南滩盐碱地,他举家搬迁,通过借贷资金承包了50亩盐碱地。要在这样的盐碱地中刨金子,人人都说难,但米斌打出了这样一套“组合拳”:规模养牛—牛粪改良盐碱地—地里种植玉米喂牛,循环发展的做法,使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了良田,地里长出了金子,养牛又鼓了钱袋子。9年后,他承包的盐碱地扩大到了1000亩。
自强的米斌,走上了自强的致富路。但他没有自我陶醉,而是想着如何带领残疾兄弟姐妹们一起过上好日子。他常说:“我是残疾人,就应该帮助残疾人。我更是党员,更应该帮群众一把。”有这样的理念,便有这样的行动。
2009年7月,他牵头创办了阳高县农泉大南滩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用合作社做抵押,向农业银行申请贷款251万元,建起了养殖场,免费提供给愿意入驻的农户,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并免费开展技术培训。养殖场共吸收入驻农户70户,其中残疾人占1/3。盈利后,入驻农户每户每年平均增收2万元。
一路走来,米斌始终坚守着一条信念:身残不可怕,最怕志也残,只要精神不倒,人就不倒。尤其是在党的好政策的指引与帮扶下,一定要奋发有为,不白活一回。
本报记者李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