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鸠山是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的发源地,千百年来以发鸠山为中心,以精卫填海为主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演绎了丰富的文化传承,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将视线向西移,去探访发鸠山文化圈西部的一处古代遗址——吴王寨。
发鸠山又称廉山、鹿谷山、发翁山、方山,据《山海经》记载,是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的发源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山峦之一。总占地面积约90平方公里,主峰老方山海拔1646.8米,是长子县域内最高点。既有天然的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物种资源,又承载着悠久的人文基因和历史积淀。
由于发鸠山的高大、神秘及丰富的物产,一度成为长子县百姓心里不可替代的精神寄托,每年农历三月初一的庙会一度成为县域内最大的集会。明代天启年间,在长子县城县衙前创办县级书院时,取发鸠山之别名,命名廉山书院,用于激励学子勤学向上,苦练成才,名噪一时,延续至今,发展为今东方红学校,成为三晋名校之一,为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人才。
一方山水有一方山水的文化。发鸠山文化现象是以发鸠山为地理中心,以精卫填海为人文主题,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形成了独特文化圈,是地域文化的别致风景线。
动人的神话故事。《水经注》载:“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发鸠山”,在发鸠山西山脚下有灵湫庙、四星池等,乃浊漳河之南源,史称“漳源泻碧”,为长子县古八景之一。
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民间传说八仙人物中吕洞宾常在发鸠山上修炼,好友铁拐李带上一袋药材种子前来拜访,结果走到发鸠山顶,被一阵风沙迷了双眼,药材口袋被风吹翻,撒落一地,刮遍山头,铁拐李遂施法术命此地不再兴风,从此这里丝毫无风,人称避风台。药材种子满山生根,发鸠山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药材宝库。影响和带动了药材产业发展,推动药材贸易,形成了闻名全国的鲍店药材大会,是全国四大药材交易市场之一,是全省三大贸易交流大会之一。
发鸠山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战争不断,曾设有横水关、黑虎关、东沟道等关口,远说在唐代约公元890年,由于藩镇割据,唐朝猛将李存孝在发鸠山以三百骑兵藏伏刁黄岭,以少胜多,留下了刁黄风雪、跑马坪等遗迹,刁黄风雪曾为长子古景之一。近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8军军长武士敏将军与八路军一起在山西抗日,被合围在发鸠山南麓后,日军多次劝降,但均遭拒绝,在抵抗中不幸头部中弹而牺牲,时年49岁,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全区举行追悼大会,并决定将他的牺牲地一带命名为士敏县。
发鸠山之西,设有王峪景区服务中心,中心境内山川林立,水系发达,人文厚重。现辖5个行政村,原为10个村。在中心办公大院南面,跨过王村河,有三处封土形成的较大山丘,当地人称“大寨疙堆”“小寨疙堆”“二拇疙堆”,这是哪个时期的事情?是干什么用的?是谁封的土?地方志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一直以来,人们只是习惯在此耕种、放牧、采药等。2010年左右,在中心所辖的王村村北坍塌一处古墓,出土过一块墓志铭,铭文中简约记载该墓形成于唐天宝十二年,对一座“吴王城”的范围作了记载:东至吴村岭,西至土寨,南至观音堂,北至泥陀寺。对“吴王墓”作了重点标注,位于城西1800步。后该“墓志铭”佚失,实物不存,信息可疑,根据记录的相关信息,东面吴村岭、南面观音堂、北面泥陀寺与今天的地形、地貌、地名基本吻合,西面土寨与“大寨疙堆”“小寨疙堆”“二拇疙堆”方位一致,可不可以说此处是“吴王寨”所在地?在东边二公里处的常峪村,留有东西南三个岗,是不是“吴王城”的前哨所在地呢?王峪中心正北方向屯留区境内西流寨一带有个村子叫吴寨村,是不是纪念吴王所命名?
加之,周边地区内西李村有北魏时期的石刻佛像、寺头村有甘泉寺、常峪村有府君庙等,为丰富吴王寨故事提供了佐证和依据。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