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河津市
“里子面子”一起美
每天清晨的5时起,在河津市清涧街道垃圾中转站,各村的垃圾清运车便先后驶来,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车辆将垃圾一一倒入站内的箱体中。之后,中转站再将垃圾运往海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地。
近年来,河津市累计打造提升了11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在完善硬化、亮化、美化及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去年投资8500万元实施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项目。各乡镇(街道)建了10座垃圾中转站,并配齐配全垃圾桶、雾炮车、清洗车等各类清洁设施。
3月24日下午3时许,范家庄村垃圾清运员董效功当天又多送一车垃圾。“平时一天送两到三回,今天村里有办喜事的,餐厨垃圾也随之增多,我第一时间去清运,就是要保持村里清洁。”他一边操作车辆一边说着。清涧一村的卫增龙对垃圾收运方式的改变也是感慨万千,“以前村里的垃圾池气味难闻,垃圾车还容易抛洒。现在家家都发了小垃圾桶,居民再把垃圾倒进巷里的大垃圾桶,挂臂式垃圾车全封闭收运,再不怕洒出去了。”
河津市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已经形成“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收运处置体系,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行政村全覆盖。
河津市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项目占地85亩,总投资3.2亿元,从2021年底开始运营,可满足该市及周边每日500吨的生活垃圾处理。在中控室的屏幕上,日焚烧量349吨、吨发电量334kwh等数字格外醒目。“这里能看到垃圾坑、机械臂、炉膛的实时情况和数据。”工作人员介绍,“生活垃圾经过焚烧后,发的电除了供给日常运营,还并入国家电网。”
垃圾处理方式的转变让乡村环境改善升级,改厕、改水项目的实施,更让村民的幸福感持续提升。
改厕、改水后,小梁乡武家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提起变化,村民武胜锁是发自内心的骄傲,“现在家里用上了冲水厕所,安装了电淋浴器,村里宽敞空气清新,住着比城里还好呢!”
在武家堡污水处理站,还能看到全自动化生活污水处理现场。“处理后的中水得到了循环利用,可用于农田灌溉、绿化、洒水等。”该市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说。
河津市下大力气解决农村环境整治难题,让“里子”与“面子”一起美,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提升。2019年至今累计改厕1.4万座,投资5亿元,建成运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33座,在建39座。2020年被住建部授予“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市)”,目前94个行政村实现了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任芙蓉 乔娜娜
大同·灵丘县
改造厕所 乡村更加洁净
“你家今年春天需要清理厕所不?需要的话,登记一下。”3月23日一早,村干部就走进了孙治家。
开春了,清理厕所粪便用于春耕备耕是农村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可对于家住灵丘县落水河乡新庄村的村民孙治来说,今年的厕所清理,再也不用发愁了。去年村里实施了厕所改造,他报名参加,成了村里第一批改厕户。“以前都是各家掏各家的,掏完后堆在巷边,好几天一巷子的人都出入不便!改造后,粪污由专人和专车清理,有说不完的好处。”孙治乐呵呵地说。
和其他村民一样,先前孙治家的厕所也是露天旱厕,遇到雨雪天气,脚踩的木头湿滑,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咱家紧邻大街,又办了个超市,借用厕所的人也多,滑倒的事儿时有发生。”孙治如是说。
“脏、臭是农村旱厕的缺点,城里人不习惯。小外甥住在城里,他妈妈一说带他回来,孩子就老大不情愿。厕所改造后,孩子也愿意回来住几天了。”孙治笑着讲述。
改造后的厕所不仅占地面积小了,而且也美观了,方方正正的就像一个小屋。外皮是五厘米厚的彩钢复合板,夹层是保温材料,内部是蹲便或坐便,还设置了排气管道。
“用起来可方便了,难闻的臭味没有了,蚊虫苍蝇看不到了,不仅卫生了,也安全了,谁要是上厕所,将门一关再上锁,再也不用担心以前那种尴尬的情况发生了。改厕让村庄更清洁、更宜居,生活更舒适了。”孙治满脸幸福地说。
孙治说,当初村子里在实施厕所改造时,村里有人嫌麻烦,有人觉得无所谓,还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自己一开始也不是很接受,现在想想,还是改了好,你看看现在,不仅自家厕所干净了,全村也干净了,再不像以前一样一到天热便臭气熏天。
小厕所关系大民生。按照“应改愿改尽改”的原则,新庄村村干部认真走访,多次召开研判会,就农户厕所现状、改厕意愿等方面开展调查摸底,选择通风改良式模式,分批次有序推进改厕进度。在改厕过程中,严把工程质量关,规范施工标准,既建好地下工程又注重提升地上厕屋。全村常住人口450户,去年已经改造了280多户。今年的改厕已经开始,村民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新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刚介绍。
马明清
长治·潞城区
擦亮底色 绘就美丽画卷
“啊……哈……”
伴随老人魏俊魁铿锵嘹亮的呐喊声,南流泉的泉水从泉眼汩汩而出,仿佛在回应着老人的召唤。“这是我们这块的声泉,喊的劲儿越大,泉水翻滚的劲儿就越大……”72岁的魏俊魁,是长治市潞城区辛安泉镇南流村的老党支书,对脚下这片河流有着浓浓的情愫。由于早年的过度开采,加上日常管理缺位和自然灾害,辛安泉域保护区内水源涵养、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治理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022年3月,长治市辛安泉域重点保护区治理保护工程项目部进驻南流村,对辛安泉域王曲泉群和南流泉群开始了生态修复作业。河道治理全长3.12公里,囊括了河道整治、河岸缓冲带、坑塘及周边整治、泉群保护等工程。“这项工程不仅能够提升岩溶地下水的水质,涵养水源,还能通过改善泉水出露带周边生态环境,提升河道水质的自我净化与修复能力。”项目总工程师薛红峰介绍。
工程历时半年,辛安泉域逐步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潺潺溪水在林间开出一条羊肠小道。魏俊魁也开起了农家乐,从蜿蜒流淌的溪水中寻到一条致富路……
辛安泉域的修复工程只是近年来潞城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的一个缩影。潞城区坚持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等工作,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在翟店街道贾村村民潘雪连的家中,记者看到,昔日的旱厕“改头换面”改出了“城里范儿”。“充上电,现在一按,就冲干净了,很卫生,最重要的是不花一分钱!”潘雪连嘴角掩不住的笑意。这样的好事情让村民们纷纷从“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据悉,2022年潞城区承担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任务3000座,按照“一户一策”方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针对实际情况开展改厕,切实突出“能用、实用、好用”。
除了农村改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也是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潞华街道三官阁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赵云芳告诉记者:“咱这块地界比较特殊,既是城乡接合处,也是324省道和长邯铁路沿线,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特别多。”为了扭转局面,在完成垃圾清理后,赵云芳派人轮流值守看护,对村民进行规劝引导,久而久之村民们便生出守护美好家园的默契。还有不少乡村通过设立红黑榜,以此激励村民们成为环境整治工作的“主角”。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潞城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接下来,潞城区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将乡村环境治理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中,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绿色动能,努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潞城。
芦燕娟 孙超
晋中·灵石县
整治环境 打造宜居家园
“以前,我们村一刮风就尘土飞扬,生活垃圾到处乱倒,污水肆意横流,一下雨路都没法走。这几年,村里下大力气进行人居环境整治,硬化道路,安装路灯,栽上景观树,铺设下水管道,建起了污水处理设施,家家户户‘改厨、改厕、改浴’。去年,还新建了文化广场,整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走在村里,感觉和逛公园一样。”对比往日,灵石县静升镇苏溪村70多岁的高润生感慨万千。
2022年,苏溪村紧抓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机遇,狠抓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硬化了村内街巷,实施了水气暖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了淤地坝,还把村里特有的历史人文进行深度挖掘展示。
如果说环境整治是解决农村“面子”问题,那“厕所革命”就是解决“里子”问题。
“以前的厕所就是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半边,夏天蝇蛆成群臭熏天,冬天寒风凛冽冻死人。现在新建的厕所,干净卫生,美观实用,确实好!”苏溪村村民李桂香看着改造后的厕所赞不绝口。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通过“厕所革命”改出文明新风。村党支部书记耿振芳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农户改厕有补贴,越来越多的旱厕被改造,村里的环境干净卫生了,群众的满意度也大大提升了。
为持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静升镇探索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新模式,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工作,努力营造优美、整洁、和谐的乡村人居环境。如今,静升镇一户家庭就是一处风景,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在古镇绽放出别样风景。
为全面改善城乡环境,加快建设美丽灵石,2022年5月,灵石县制定了《开展“五域综合治理、建设美丽灵石”百日攻坚行动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五域”同治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构建了“党建引领、建美丽家园”的新格局,打响了一场有声势、有规模、有影响的环境综合整治的“人民战争”。
“要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最管用的机制开展综合治理,确保全县城乡环境大改善,让灵石更美丽、群众生活更美好。”灵石县委书记韩军多次强调城乡建设,为民而建,要真正把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人人关注环境卫生问题的浓厚氛围。今年,灵石县将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进行高标准设计、全方位提升,纵深推进“五域综合治理、建设美丽灵石”工作,全面铺开 20个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工程,同步推进户厕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以“四有四净三提升”为标准,以点带面,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村覆盖、向户延伸,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
芦燕娟
点评
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绿色决定发展成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用绿水青山敲开经济发展的新大门,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和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必须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居民个人各个主体的作用和优势,坚决守住保护和发展两条底线,筑牢生态安全防线与实施绿色振兴并重,实现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同步,真正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农民群众等多元主体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就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事务进行民主协商、协同治理。要以制度化、法治化手段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政策支持制度和基层政府考核机制。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提升农村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全面增强。要加强科技创新与运用,积极引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引导农民群众科学种田、绿色养殖,促进科技与绿色农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发展的驱动作用。
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乡村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资源,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将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不断提高生态优势的资产化能力和增值能力,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一方面,生态产业化要因地制宜探索绿色发展模式,积极发展乡村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加快培育一批乡村旅游景区。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低碳农业价值实现机制,丰富碳交易品种,发挥耕地、林地、草地和湿地农业生态资源增汇固碳功能,健全农业碳排放和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碳交易机制,为乡村振兴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产业生态化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产业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突出环境保护的优先性,形成绿色、循环的生产方式,利用生态环境打造绿色产业,以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自然生态的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互促互进。
常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