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的文艺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繁荣发展时期。尤其是在戏剧艺术创作上,借助各种政策性推进措施,在推荐和宣传表演艺术家方面,收获颇丰,成效显著。但是,相形之下,对舞台剧编剧、导演的宣传和重视与资源和经费投入的配比明显不足,使得我省长期缺乏编剧与导演的“领军人才”,并从整体上处于弱势状态。在文艺创作的基础部分,愈来愈依靠外援介入。这样,不仅加大了创排经费支出,非主观地淡化了本土风情,而且对一些久负盛名的省内编导艺术家无法进行有效地艺术传承,更无法使“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理论概念成为基本的戏剧文化沉淀,等于在文艺作品的生产中,缺少了“芯片”的关键创造点,直接影响了我省中青年编剧、导演人才的培养、成长和发展。基于此种想法,我想对正处在创作盛年的作家王辉,做一些艺术分析,并且希望通过对他成长道路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王辉的创作,涉及多个层面:既有在社会上影响颇大的舞台剧作品,也有朗诵、诗歌、歌曲,还有为数众多的文艺评论文章,而在文艺评论范畴内,他又兼写文学评论和艺术评论两种。在他的舞台剧创作中,又有戏曲剧目创作与歌舞诗剧创作等。一言以蔽之,他不是一个常规性、单一性的编剧,而是一个集创作、组织、评论于一体的复合型作家。他担任第一编剧的主要舞台剧作品有:蒲剧现代戏《山村母亲》、晋剧《日昇昌票号》、京剧现代戏《市长与柿长》、道情现代剧《吕梁护工》、上党梆子现代戏《潇洒走一回》、民族歌剧《小老杨》、大型歌舞诗剧《九曲黄河》《天下大同》、改编晋剧《金子》等。他自己介绍,在创作《山村母亲》时,他只有29岁,从头到尾流着眼泪写作,六场戏写了好几年,写完之后四处求教专家,获得了在学校课堂上得不到的专业编剧知识。
王辉说,他与别人的不同是,他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生的专业导师和合作者,已经退休多年的太原市实验晋剧院总导演马肇录先生。马肇录先生是丁果仙的弟子,早年为晋剧小生演员,后因自身原因不能上台演出,被单位派去中央戏剧学院学习导演,一生都耕耘在戏曲艺术的舞台上。当他看到《山村母亲》的剧本时,发现了这个故事的传奇性和闪光点,迅速将《山村母亲》压缩成为一个小时的道情剧《保姆》,由临县道情剧团演出,参加了全省举办的“小剧种、小戏、小品”的“三小调演”,引起了业内关注。后来,又将此剧改为大型歌舞剧《娘啊娘》,参加了全国歌剧、舞剧调演,并参加了山西“杏花奖”的开幕式演出。再后来,戏曲剧本由景雪变领衔的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演出,一发而不可收。到目前为止,这部戏仍然保持着中国戏曲现代戏历史上的演出记录,问世近20年,演出了两千多场,现在仍在演出。移植本剧的剧种有豫剧、曲剧甚至粤剧、琼剧等,大小剧种都有,从南到北,一直移植到了广东和海南,颇为传奇。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部王辉创作沉淀了十年之久的剧目,在经过了马肇录导演的妙手加工之后,焕发出了生意盎然的生命力。其所创造的“《山村母亲》现象”,在民间影响之大,是值得业界专家深思的。这部戏曲电影《山村母亲》,还在美国荣获了世界民族电影节大奖。
晋商题材晋剧《汇通天下》,也是由他与马肇录、梁培卿合作的新编剧目。记得2008年初秋时节,太原举办首届晋商文化艺术周展演期间,由平遥县晋剧团首演该剧时,就引起过不小的轰动。2017年元旦后,《汇通天下》改名《日昇昌票号》,由省晋剧院一团演出后,其故事结构更加紧凑,剧目主题更加突出,在山西大剧院演出时观众欢呼不绝。晋商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不能忽略的一段辉煌历史,而曾经“汇通天下”的日昇昌票号又是我国银行业的发端,而晋剧实际是晋商推出的一个剧种,“商路即戏路”,晋剧文化也是晋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晋剧表现晋商,真是相得益彰。著名戏剧理论家郭士星先生,对《山村母亲》和《日昇昌票号》给予了不遗余力地支持,用自己的亲身作为,表达出一个老文化工作者对青年一代编剧成就的扶持。
进入2000年后,我又看到了王辉与马肇录导演等合作的扶贫题材原创剧目《吕梁护工》和京剧现代戏《市长与柿长》,还知悉他与王勇慧一起,为中国煤炭文工团创作了话剧《家长礼短》,并在北京“二七剧场”演出,为山西编剧出省迈出了坚实步伐。在看原创舞蹈诗剧《天下大同》时,我也对这部舞蹈诗剧的结构感到惊奇,它巧妙地抓住了山西居于万里茶道和丝绸之路交会点上的历史位置,展开古今对接、丝路畅想。其实,这部舞蹈诗剧最初的文学脚本就出自王辉之手,这也使我更坚定了一个想法:表达山西文化的作品,还是得靠沉浸于这块黄土地的“原生作家”,而王辉,一辈子在山西文化系统沉淀、思考,确实也有他为省外人所不及的收获和创意。即使从他创作的一些歌词看,也能感受他运用纵横之坐标,描绘山西河山的情思。
王辉为多场大型综艺晚会撰写过串联词,也与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先生合作过两次。因为有编剧的技巧和一定的舞台知识,所以宏观来看,王辉撰写的诗朗诵,在抒情当中孕育了一定的戏剧性小情节,因而情感更显浓烈,也更能吸引观众。在喜迎二十大群众歌咏大会上,800人演唱他创作的大合唱《清风晋韵》,歌词清新,不落俗套,令人印象深刻。结合他原来创作的获奖歌曲《老西儿》,我认为,正是因为他有诗歌、歌词的写作功底,所以他以“诗”为基础,创作出的戏曲作品就更有韵味。
虽然王辉对诗歌的作用如此重视,但在20世纪80年代,他是以一个文艺评论家的面貌闯入文坛的。40多年来,他为山西诗歌、小说、散文写过评论文章,也为曲润海、郭恩德、梁波等编剧,李慧琴等导演,谢涛等演员,写过评论文章。近七八年来,他的评论开始走向省外。他在参加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剧目时,发表了大量评论兄弟省市剧目的评论文章;他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的文章被收入“伟大征程”评论集中,他评论江苏省著名编剧徐新华的文章也在江苏省获得了好评和关注。我个人感觉,这也是山西戏剧人开始在省外发声的体现。如果联系他的多部剧目创作,我想说,王辉,以及他身后的合作伙伴、同事们,正在用自己的扎实步履,迈着走向全国的印迹。我还想说,希望珍视这种努力,支持这种努力,争取形成一定的持续效应,在他们前行的道路上,助其一把力,推其向前走。
2020年,王辉入选省委宣传部“山西省宣传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他自己介绍,这对他的鼓励极大。当然,内心感谢的同时,他也希望有关部门继续给予后续的支持。我想,对这样一位既在工作上有实绩,又在创作上有成绩的剧作家、诗作家和评论家给予更多关注,必然会对我省的整个戏剧创作和文艺评论,乃至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和文化强省建设带来更多新的衍生影响。
根植沃土舞清风,这是王辉创作的真实写照,也是众多本土培养和成长起来的一代剧作家的创作缩影。他们挖掘的是现实社会生活,关注的是城乡生活碰撞,并把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和右玉精神作为文艺创作的支点,为创新生活呼喊,为山河壮丽绘图,循古知今,潜心奉献,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创作活力并有美好发展前景的新生文艺力量。
龚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