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精神内涵,从五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举措,这是党寄予文艺工作者的厚望,也是中国文艺事业不断繁荣的实现路径。文艺思想指导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助力文艺繁荣,从而全面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创作承载着艺术家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生的认知、对情感的表达以及个体记忆的话语输出,具有鲜明的主体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是,其又不完全是一家之言、一人之艺术,它需要在大众的阅读或观看中实现情感共鸣和情绪共享,需将艺术家心中的“世界”通过具象的“作品”传递给“读者”,再经过“读者”的个人“咀嚼”与再诠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本读解。文艺作品成为艺术家和大众之间的情感桥梁,成为他们情感交流的媒介与载体,是艺术家寄情山水的物我相融,也是大众洞悉世间的感同身受。
真正好的文艺作品要有“立场”,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肩负起启迪思想、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的社会责任,承继“文以载道”的文人风骨、接力“以文化人”的社会担当。中国自古以来的民族精神滋养着千年文脉,是艺术家们不竭的生命源泉和不朽的艺术品格,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与时俱进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沿着主旋律电影——新主流大片/新主流电影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电影在思想内涵的渐次拓展,突破类型与表现元素的桎梏,寻求精神层面更具共情的社会议题和情感话题,在守正的同时进行着内容与形式上的持续创新。《战狼2》《金刚川》《万里归途》《满江红》等将个体情感与家国情怀缝合,将微观视角与宏大视野并置,在生动的影像语言中弘扬中华文明,在细腻的情感表达中建构中国精神。
优秀的文艺作品要为祖国抒怀,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见证者和书写者,也是文艺作品的作者、读者和品鉴者,身上的多重属性赋予他们蓬勃的创造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既能入乎其内“抒情达意”,又能出乎其外“傍观必审”。文艺作品既要展现人的外在行为,也要探寻行为中的内在逻辑,深入虚拟的情感世界来回溯对现实的情感审视。纵观近些年的爆款影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人世间》《狂飙》等除了立意深刻外,都有着深入人心的情感演绎,全面呈现人的精神能量和自我价值,展现人的多面性性格,尤其是个体情感的蜕变与成长。它们都将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守护文艺品质,勇于开发市场价值。
好的文艺作品还要有“温度”,能彰显真善美的永恒价值,能蕴含质朴动人的日常雅趣,用陌生化提升美感经验,用熟悉感拉近审美体验。文艺作品能很好地记录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症候、体察人间百态,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与延续,是自觉肩负“铁肩担道义”的责任与担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然是讲中国“好故事”,即能在日常表述中展示温情底色和人文关怀,探讨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回归人的本真世界。中国电影已有百年历史,诸多银幕经典还能唤起当代青年的思想共振,一定有超越故事母题和叙事技巧的持久生命力,那就是关乎生命的终极命题。在《神女》《十字街头》《阿Q正传》《英雄儿女》《霸王别姬》等文艺作品中,我们能体会到人间的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的大爱和大道。它们所具有的情感力量超越历史直抵当下,串联起不同时代的正是其中饱含着的生活热度和人情温度。
文艺作品在丰富人类情感世界的同时,还给予人类继续前行的动力。得到观众认可的文艺作品能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有着治愈人心的温暖力量。文艺作品从来不乏苦难书写和底层叙事,展现普通人/小人物/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和情感困惑,但其并非一味地强化悲苦、弱化温情,而是用先抑后扬的艺术手法讴歌生命的顽强和人的坚韧。《人生大事》《装台》《送你一朵小红花》《妈妈》等有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有一地鸡毛的真实生活况味,也有难以逃离的必经人生苦楚,愈是苦难愈能彰显人的伟大。文艺作品能将生活现实转化为艺术魅力,让人在其中寻觅到情感慰藉,化身暂离现实生活的“桃花源”,使心绪得以舒展、焦虑得以缓解。文艺作品高度的典型性显然具有大众审美特性,用感人的故事情节、有弧光的人物形象烛照个体生命,能让人在困顿中找到前行的动力。
文艺作品在大众生活中早已不是调味剂,而成为必需品,对它们的涉猎正逐渐演化为具有仪式感的生活方式,这就对文艺作品的内涵和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前提,还要不断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用温暖的话语体系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用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郝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