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看了晋城市上党戏剧研究院与阳城县人民剧团联合打造的上党梆子现代戏《长江支队》,感触良多。
这部剧,使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变的实践,看到了党对“人民至上”理念一以贯之的坚持,同时也看到了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力量。概而言之,《长江支队》这部作品,是红色题材的时代表达,是革命前辈人物的形象展现,更是我省填补“南下干部”题材的一种成功试练。
它在如下几个方面,都展现了独有的艺术特色。
丰富了我省红色题材的艺术长廊
为什么称为“长江支队”?让我们先来看看真实的历史:1949年3月22日,太行、太岳两区各地选调的南下干部在河北省武安县会合,正式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这支队伍,是我党我军夺取全国胜利形势下组建的一支特殊队伍。原计划这批干部去长江流域新区工作,由于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很快,为解决干部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华东局命令长江支队继续南下,入闽接管福建。当时,太行、太岳两区对南下干部还提出了五点照顾意见:第一,南下干部家属按军属待遇;第二,家庭经济困难的给予补助;第三,家中缺乏劳动力的,由区、村给予代耕;第四,南下干部家属在农村的,可以批准回去探亲;第五,女干部不能跟队行军的暂不南下,等新区环境安定后,派专人来接。
这批南下干部,他们从雄浑壮阔的太行山启程,背负行囊,千里转战,风雨兼程,历时数月,纵横八省,经历了万水千山与艰险生死的考验,胜利完成了南下入闽的使命。
上党梆子现代戏《长江支队》即依据这段史实创作,不仅填补了我省舞台艺术作品在表现“南下干部”这部分的空白,而且丰富了我省红色题材形象塑造的艺术长廊,真是弥足珍贵。
突破了南北方言区域的阻隔
对于地方戏曲的创作而言,其实非常忌讳表现不同方言区域的生活与人物情态,尤其是对于差异性较大区域的题材,更是不愿触碰。但在《长江支队》这部戏中,编创团队通过用音乐、服饰、表演设计等方法,克服了这个题材的先天缺陷。
在本剧中,编导们将太行山区与福建省惠安地区的音乐基调都给予了展示,并且在这种展示与交流过程中融入了情感的元素,令人印象深刻。
在本剧中,舞台美术的装饰、福建惠安群众的服饰,以及人物个性语言的表达,均很有特色,尤其是其中地方民歌的音乐,细腻且直入人心,一次次的重复,一次次的渲染,一次次的强化,一次次的交集,配合着剧情的推动,给观众层层递进式的情感体验。具有闽南鲜明地域感的民间歌谣,和山西传统地方戏曲的梆子音乐,在本剧中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也成为了本剧的一个独有的特点。
不管是哪个地方的传统艺术,都有着自己本土的特色。地方戏曲的本质是一种方言艺术,而地方音乐旋律的构成,更是戏曲剧种的最本质基础。《长江支队》一剧,是在上党梆子的大概念前提下,跨越时空,完全表现南北两个跨度颇大的方言区域的故事,这本身就是在对自己的艺术本体发起自我挑战。这个挑战表面上看是不明智的,但正是从这个不明智的选择中,能让观众切身体会到我省干部南下开展工作的艰难。风俗不同、习惯不同、认识不同的客观存在,更加凸显出了党员干部的初心实践和人民至上的精神力量。
艺术名家与县团组合的成功实践
由于《长江支队》题材的特殊性,所以出品方在聘请创作团队时应该是煞费苦心。这个创作团队,必须兼具熟悉南北方的民俗特点,而且要具备适度的文化交融能力。上海戏剧学院著名导演卢昂组建了包括编剧在内的创作班底,晋城市上党戏剧研究院派出了吴国华、张保平、张爱珍、郭孝明4位名家,阳城县人民剧团组建了演出团队。这个艺术团队,在努力打造精品剧目的同时,也把锻炼表演队伍、提升艺术水准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而卢昂导演荣获多次“文华大奖”的经历,对提升上党梆子整体的表现力,当然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艺术名家与县团组合的成功,体现更多的是对年轻演员的培养,本剧为主角B角或配角青年演员安排了大量的舞台实践机会,充分实现了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计划,用一部戏实现了戏曲名家近距离多场次为青年戏曲人才亲授传统艺术的目的。
基本上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评价一部舞台剧,最基本的三点是“思想是否精深、艺术是否精湛、制作是否精良?”我们看到,作为一部荣获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作品,这三点要求,在《长江支队》一剧中,基本上做到了相互间的协调和统一。剧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栩栩如生,有着属于角色本身的特征和性格。比如,来自太行山区的三个主要人物岳山、杨百中、虎子,他们三人的身份、性格各有不同,是太行山母亲抚育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兄弟,他们三人对家乡母亲的爱恋,体现出的是宽广雄厚的“太行精神”;他们带着这种精神,跨越千山万水,带着伤病与对气候等等的不适应,克服多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到达福建惠安地区,既与特务的破坏做斗争,又要融入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还要做许许多多耐心与细致的解释工作。剧中,当陈老太与虎子等人因误解而发生冲突时,当一些战士也对陈老太不满时,以岳山、虎子等为代表的党的干部,坚定地恪守“人民至上”的理念,为服务当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奉献乃至牺牲,最终得到了以陈老太为代表的当地民众的理解和欢迎,更以崇高的精神赢得了民心。我想说,本剧的成功推出,没有口号式的说教和渲染,有的是一步步情感深入人心的递进,现场观众随着剧情的推动,随着演员的精湛表演,完全融入到了作品当中。观众为剧中人担忧、为剧中人喝彩,与剧中人“共情共舞”,达到了欣赏的高点,红色故事的艺术塑造,以及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宣传,在上党梆子《长江支队》这部剧中得以实现和承载。
就内容上说,因为有追求历史真实的考虑,本剧主要人物的对立面架构稍有些不平衡,构不成矛盾冲突的双方。剧本的唱词,还需要精雕细刻,特别是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建议尽量保持“上仄下平”的传统韵致;最后一个建议是:希望尽可能多的表现太行山的生活情态和风貌,表现南下干部对家乡风情的思念,让本剧的立足点稳稳地扎在太行山和闽南两地,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多地使观众进入和感动;最好能寻找到太行山和闽南的两个风俗支点,而这两个支点又能够相互交集,这样,戏就可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解决时空跨越交互时的情感交流问题。
总体上看,作为一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大型剧目,《长江支队》确实在实施过程中做出了许多努力,也在剧场演出中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我们期望这部上党梆子现代戏,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宣传太行精神,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