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思

进一步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是党中央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论断,为我省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聚力普惠均衡拓展“广度”,全方位织密服务网络。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各地政府应承担好基本公共服务兜底职责,聚焦普惠均衡目标,为所有常住人口打造更广覆盖的服务网络。首先,要统筹兼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在规划、用地、投入各环节和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按照常住人口规模予以政策保障和资源配置,逐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所有常住地人口,强化公共服务供给的普惠性。其次,要系统规划,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上拓范围。拓展常住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项目,做优做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文体服务各项内容,将其融入增进民生福祉的各领域、全过程。再次,要整合施治,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上聚合力。建立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衔接机制,加强资源信息整合和政策有序对接,强化部门、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均等化合力。
  锚定重点领域夯实“厚度”,高质量回应群众关切。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就要瞄准人民群众所思所忧所急所盼,提出扎实举措高质量解决。一要拓宽流动人口就业创业渠道。培育高质量新型创业就业平台,全面落实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等享受灵活创业就业政策。加大对适龄劳动力普惠性技能培训力度,提供适合流动人口工作特点的“不脱产、不离岗、就近就便”技能培训服务。二要保障随迁子女共享优质资源。加大人口密集地区中小学建设力度,保障常住人口学位供给。全面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清理和取消不合规的随迁子女入学证明材料及其时限要求,保障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参加升学考试的资格。三要扩大常住地公共卫生覆盖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病历跨地区、跨机构互通共享,提高非户籍常住人口异地就医便利度。四要筑牢常住人口社会保障网底。逐步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常住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全面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户籍限制,完善新市民购房补贴和公积金异地贷款政策。
  扭住改革堵点加大“力度”,深层次破除制度瓶颈。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就要扭住痛点、难点、堵点,持续深化改革,打破制度障碍。一要引深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促进各类人才和在城镇已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租赁房屋人口落户,持续深入实施居住证制度,探索实施居住证办理绿色通道,优化实际居住时间认定标准,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二要完善财政保障制度。完善有关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建立同常住人口挂钩的转移支付分配机制,确保资金安排与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三要完善公共服务标准制度。进一步明确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类型、标准、范围等内容,落实常住地政府向非户籍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责任,以统一标准指导和规范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
  突出靶向施策强化“精度”,系统化完善政策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事项繁多,关键是要构建科学规范、精准有效的政策体系,确保工作推进高效到位。首先,总体布局要精准。要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服务需求,进行适度规划引导和合理布局,有条件的区域和城市可因势利导、提前布局一批易突破、见效快的关键试点。其次,清单制定要精准。全面摸清常住地非户籍人口底数及其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情况,匹配个人需求侧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情况,制定常住人口公共服务清单,找准政策发力点。再次,任务推进要精准。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既要有总体目标和设计,也要有具体精准的任务分解,避免零敲碎打、碎片化修补,做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分清轻重缓急,高质高效推进。
  立足环境优化提升“温度”,多维度打磨服务能力。各级政府要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履职之基、尽责之要,让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工作标注幸福刻度,充满民生温度。一是以完善治理方式为关键优化服务环境。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办事制度,全面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充分发挥社区服务新市民的一线作用,逐步推动社区直接办理或代办政务服务事项。二是以强化数字赋能为核心提升服务效能。促进“互联网+公共服务”发展,推动更多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持续提高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切实提升流动人口异地办事的便利化程度。三是以完善考核机制为抓手落实服务目标。健全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全过程信息预警、工作通报、效果反馈等机制,以政绩考核有效推动地方政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高效实施落地。(作者分别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四部副部长、副研究员 伊文君 牛力,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助教。本文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2年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社会治理与民生保障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NYB202219)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08期

  • 第2023-05-07期

  • 第2023-05-06期

  • 第2023-05-05期

  • 第2023-05-04期

  • 第2023-05-03期

  • 第2023-05-02期

  • 第2023-05-01期

  • 第2023-04-30期

  • 第2023-04-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