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凸显了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教育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关系无数家庭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
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回归育人本源,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满足学生的现实期待和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学生作为有自由意志和复杂情感的人,对教育的期待和需求也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一般而言,学生在教育中的需求包括学业需求、生活需求、社交需求、情感需求、安全需求、文化需求、就业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方面,期待通过接受教育而能掌握知识技能、养成健全人格、提升思想境界、开启智慧、学有所成,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规律是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经过数百、上千年的教育实践和研究发现、总结出的各教育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学生成长规律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发展规律,包括连续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等特点。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百年树人,教育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培养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核心所在,事关“国之大者”。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生满意的教育应回归教育的本心和初心,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心灵成熟、人生发展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授知识和技能,锤炼其身体素质和意志力,培育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要尊师重教,让教师有获得感和荣誉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实施高校内部薪酬分配改革、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集中连片特困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中小学班主任津贴等一系列政策,完善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长效与联动两项机制。广大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得到了提高,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普遍增强。
要合理评价,让教师积极主动投身教育。长治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将讲师评价内容分为政治素养、师德修养、职业能力、课堂教学和工作业绩5个一级指标,明确教师评价应坚持“全面性、导向性、过程性、多元化、公平性”五大原则,有效地发挥评价工作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教育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既是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直接体现,也是衡量教育公平的关键指标。
有学上。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享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老百姓对教育最基础的需求,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内涵。各部门各地区应大力提高教育普及水平,让上学不再难。从2011年至2021年,我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长近一倍,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70.5%提高到95.78%,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保持在99.95%以上,初中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保持在99.66%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88.50%提高到95.47%。
上好学。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公平彰显着社会主义的本质,教育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更多人共享优质教育,通过教育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乃至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创造能力。从总体上看,我省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正在向高质量的教育迈进。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要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做大蛋糕”上下大力气,而且要制定科学体制机制分好“蛋糕”,让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受教育者。
负担轻。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外负担重的问题,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有效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为了坚定不移推进“双减”,我省校外培训机构全部纳入校外教育培训与服务综合平台监管。太原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 2”模式,保证了学生课后公平的受教育权利,享受到平等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作者:山西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辅导员、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 王强。本文系山西大同大学2022年度“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学生视角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内涵阐释”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