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醋酿制技艺”沉淀匠心传承、“左权开花调”创新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挠羊赛”展现出力量与智慧的较量……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山西非遗青年说”在太原举行。来自山西师范大学的青年学生作为宣讲人,通过视频、课件、音乐等形式,生动讲述了一个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新颖的宣讲不仅展现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迷人魅力,而且传递出当代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老树新枝更著花。这是一场非遗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既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青春生机,也让青年在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中得到了丰厚滋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山西非遗家底丰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截至去年年底,全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8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53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2103项,县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5089项。作为非遗大省,如何更好地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全省通过培育非遗传承人、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购物节等活动,不断提升我省非遗的传播推广水平。非遗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现象,是可见、可感、可参与的生活方式,只有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与传承。而推动更多青年与非遗“相遇”“碰撞”,必然会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泰戈尔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的时代土壤里播种。”非遗就是这样一颗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特殊种子。事实上,近几年国潮风起、非遗出圈,传统文化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正迸发出澎湃动力。此次由山西师范大学青年学生发起的“山西非遗青年说”,缘起于山西省非遗中心与山西师范大学联合开展的“山西非遗青年行”实践活动。去年暑期,百余名青年学生深入全省10余个县市,全方位体验30余项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正如一位青年学生所言,“山西非遗青年行”让她感受到了山西非遗的博大精深,与非遗的缘分会一直延续下去。从初次认识到深情讲述,我们看到,保护传承非遗,新一代青年在行动。不仅仅是传播推广,一批青年人已成长为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平遥的“80后”小伙张荣作为泥塑传承人,把泥塑和人物肖像结合,不仅用泥巴捏出“神态万千”,而且通过视频走红网络。新绛县“90后”蔺霄麟作为绛州澄泥砚传承人,大胆创新,使澄泥砚的颜色从原来的3种增加到8种,并在设计上注入更多青春元素。随着越来越多青年人加入,传统的非遗正被赋予当代审美内涵,重回生活。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凭借对文化潮流的敏感度、对青年文化消费的把握度,做出了更多适合当下生活场景的创新。
非遗需要注入青春活力,青年也同样需要非遗文化的滋养。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陈列在三晋大地上的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青年成长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广阔的事业天地,助力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涵养初心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弘扬非遗当代价值,推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代青年是生力军。全省要营造氛围、培育土壤,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亲近非遗、爱上非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注入不竭的青春动力。
陈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