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市乡村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抉择,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机遇。作为美丽阳泉建设的重要板块,阳泉市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根据乡村资源和现状,构建具有阳泉地域特色的“产业——生态——宜居——文化——保障”乡村建设“五大路径体系”。
推进产村融合,培育支撑产业振兴农村经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美丽乡村”之美应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结合,经济、生态、乡风、治理有机统一的乡村。坚持“颜值”和产值一起抓,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多途径培育“产村融合”示范村,打开“两山”转化新通道,打造产村融合“样板间”,切实做到美一片景、兴一项业、富一方人。坚持政府与市场共进、环境与产业齐抓,打造特色小镇、精品民宿、康养胜地、音乐餐吧,发展人文旅游、农耕研学、文化创意等全新业态,推进产业集群、数字赋能、经济转型,以经济平台撬动产村融合,做到既要乡村“面子俏”,又要产业“里子美”。突出区域品牌,开展农产品加工,依托农产品电商和农业大数据平台,解决农民买难卖难。大力培育功能产业、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推动主导产业占收入比重和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稳步提高。
协同调控土地空间,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发展区域,构建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一是抓好规划编制。乡村规划是乡村建设的“施工图”,没有规划,乱搭乱建乱占会导致治理成本很高、代价很大。坚持县域统筹,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分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立完善传统村落调查认定、撤并前置审查等制度。二是制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设指引。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深化河流污染治理,持续提升村庄、道路、山梁的绿化率和主干路网的覆盖率。加强农村用地监管,依法拆除违章建筑,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努力实现道路通行便民化、垃圾处理规范化、村容村貌整洁化,以亲近自然的绿色理念,尽显低碳休闲的乡村魅力。
遵循科学自然理念,建设好山好水好风光,构建农民生活宜居体系。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乡村的形态正在快速演变,村庄格局也正在转型重塑。一要读懂和尊重乡村多样化,遵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建设村落布局形式合理、街巷建筑特色鲜明、居民院落风格独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青山绿水+现代田园式”生态美丽乡村,不搞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的问题和同质化现象。二要突出“农家小院”这一最具“中国乡村烟火气”的代表性元素,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气息,避免因过度开发改变现状、占用耕地。三是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旱厕改造,推广清洁能源,建立完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让美丽乡村有颜值有气质。政府应担当倡导者、推动者角色,让农民真正成为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
从农耕文明中汲取营养,千方百计凸显乡情乡土乡俗,构建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古老乡村与传统文化根脉相连,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要古今兼顾、新旧两利。对散落于民间的传统古村落、古寺庙、古民居、古祠堂要修复性保护,让面临消失的村落找回“尊严”;对民间非遗项目、非遗技艺、非遗产品要整理挖掘,防止乡土文化被破坏、被畸形、被消失,让形成特殊的印记符号完整保留。美丽乡村建设一要吸收乡村文化精髓,突出乡村文化特色,生产特色文化产品,既要保持传统村落的烟火气息,又要让乡村文化符合新时代乡村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真正让乡村文脉得以传承。美丽乡村建设二要吸引高校和当地人才到农村开发,发展观光旅游、康养度假、土地领养、民俗体验,建设文化广场、生态步道、文化展馆,打造“民宿村”“动漫村”“壁画村”,营造主题乐园、主题公园,推进农旅、文旅深度融合,让农村开宾馆、田园变游园、大棚变车间、文化赚大钱。
坚持多元推动同向发力,实现由点状美向整体美转变,构建农村支撑保障体系。一要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行县乡村统筹,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三要坚持人口聚集适度、规模合理,培育有技术有技能和高素质的新型居民群体,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解决好城乡二元社会中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等问题。四要健全农村民事民议和村务政务公开机制,培育文明乡风,健全民主法治理念,实现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不断提升农村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阳泉市农村地域广阔、历史文化厚重、资源禀赋突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既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更是历史的责任,不仅课题重大、任务艰巨,而且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三环联动,资金、规划、机制、措施协调推进,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让老百姓生活更有保障、更加幸福。(作者:天津城建大学城市艺术学院 张小开 武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