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评论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方寸间一览千年。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各地都在围绕今年主题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在审时度势,不断思考如何将博物馆打造成真正的精神家园,在讲好中国故事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走进博物馆,通过与一件件文物、一段段历史的邂逅,参观者能够领悟中华民族崇尚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能够感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能够认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等等。在博物馆,参观者除了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可激发起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他们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出现空前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纵观全国各地,博物馆体系布局逐步优化,社会功能有效发挥,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而就我省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博物馆文化阵地作用日益凸显,全省的博物馆数量从63家发展到192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6家、二级博物馆17家、三级博物馆17家。如今,新建成的一座座博物馆,在三晋大地星罗棋布,已经成为人们青睐的打卡地。此种良好态势,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功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创造了条件。
  乘势而上,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条件,使博物馆成为真正的文化高地,成为人民群众乐于走进的精神家园,需要文博人与社会大众齐力携手,各尽其能。《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围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从培育人民文化生活新风尚、制定博物馆教育服务标准、支持博物馆参与学生研学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博物馆应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落实。与此同时,作为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到博物馆去”,更要将博物馆中所见所闻所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演绎好中国故事。
  漫漫历史长河,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激荡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各地博物馆牵手越来越多的人,在与历史承续、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情、与未来互通中,不断提供更多精神滋养,创造新的更大业绩。

丰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16期

  • 第2023-05-15期

  • 第2023-05-14期

  • 第2023-05-13期

  • 第2023-05-12期

  • 第2023-05-11期

  • 第2023-05-10期

  • 第2023-05-09期

  • 第2023-05-08期

  • 第2023-05-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