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上映的《长空之王》聚焦于中国空军试飞员,兼顾政治性、艺术性与商业性,以极具震撼性的视听效果和故事内容收获了大量好评,成为我国新主流电影发展的又一硕果。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牵引下新主流电影发展劲头十足,逐渐形成多类型样式、多元素内容、多创作渠道的发展态势。此类电影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核心要义下,也在不断探索艺术表达与商业价值共生的更多可能,为增强受众爱国主义情感、强化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提供了强大的艺术支持和精神保障。
让英雄在“青春”里成长
使青年与青年对话
《长空之王》从试飞员的角度出发,主要讲述了我国为突破外国在隐形战斗机上野蛮的技术封锁而做出的努力。该片一反传统军事题材电影的人物塑造方式,将重点放置在了“刺头少年”——雷宇的成长轨迹上。天赋异禀的雷宇秉承着军人的天性,严格遵守军中铁律与规定,挑战自己和战斗机的极限是他唯一的目标。然而年仅20来岁的他同样保留着年轻人的桀骜,在第一次参加高强度的试飞任务时,自负的他便自作主张增强飞行难度。有别于传统的完美式英雄人物,这种有个性、有不足的青春化英雄能够快速拉近角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其曲折的成长过程也使得青年观众极易产生共鸣,在赢得更多喜爱的同时完成主流价值观的传递,让大银幕内外的“青年”完成对话。例如雷宇就多次因为鲜明的个人性格与试飞大队的集体意识产生冲突,好在影片并未将二者进行简单对立,而是将“个人与集体”的传统选择题有机转化为如何培养新一代中国试飞员这一开放式简答题。在片尾,雷宇设计的反尾旋降落伞实验成功,以自身极限拯救了战友和战机。此时,青春英雄的个性与试飞大队的集体荣誉重叠在一起,在矛盾中糅合为完成任务、不辱使命的信念感。
弘扬大国民族精神
保留小我个人底色
伴随着上述英雄人物塑造方式的青春化转变,传统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意识在表达上也出现了部分不同。与好莱坞同题材的空军电影相比,《长空之王》中所出现的战机被定义为防止敌人侵害我国主权和领土安全的武器,而非展现角色个人魅力的手段与工具。不论是开篇敌我战机的首次交锋,还是后来试飞任务中的各种危险情况,影片中人物的“空军”身份始终被放置于其他身份之上。但《长空之王》巧妙利用家国意识,使得拥有同一集体性称呼的“空军战士”同时也是拥有不同性格特征的个人。或许“小家为大国”的民族情怀与隐身在集体背后的个体情感相矛盾,但“大国”又会被分解为千千万万个独特但又相同的“小家”,所有的试飞员在投身于建设祖国军事力量这一崇高理想的同时也不断强化着与家人朋友情感黏连度,在共性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中保留着个性的私人情感表达。
借影像构建中国形象
用电影展示大国力量
作为一部价值取向鲜明、教育意义重大的新主流电影,《长空之王》在精神阐释上有着与《长津湖》《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新主流大片相同的基于我国文化自信的叙事美学基因。他们作为一种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将“国家”具象化为一种非概念的实体,借影像来表述鲜明的民族集体意识和强大的国家凝聚力。
据导演刘晓世透露,《长空之王》的故事来源于一位试飞员的牺牲。片中试飞队队长张挺在弥留之际向战友和家人的真诚告白,也有在2001年牺牲的空军战士王伟“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的影子,他们为中国空军装备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而献身。可以说,《长空之王》用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内核凝聚起新时代战士的使命与担当,塑造了用青春和热血来完成为国铸剑、威震长空的空军英雄,展示了我国军事在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
近几年来,我国空军装备取得跨越式发展,电影工业水平也取得长足进步。电影《长空之王》对于空军领域“中国形象”的塑造与描绘是一种新的尝试,空中飞人的迷茫、彷徨与坚定、刚毅,在二元对立的矛盾拉扯中探寻答案,千帆过尽唯有梦想与坚持是最好的解答。影片在主流价值观的表达之余,不忘立足个体,积极探索在国家语境下个人的抉择与成长,让宏观的价值表达在个性化的人物中得以展现,让主旋律不再只是一种口号。另外,中国战机在大银幕上旋转腾挪,也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体验,推动新主流电影开拓新的疆域。随着近年来新主流电影的不断发展,相信更多元的题材、更创新的尝试、更大胆的设定会接连涌现,中国新主流电影的价值引领也定会迎来令人期待的新局面。
田瑾瑜 王圣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