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补鞋小记

  很久没有补过鞋了。
  这天,拿着一双比较合脚、但侧面裂开了多个口子的旅游鞋,找到不远处街头摆摊的一位补鞋的老人,问她这双鞋能不能修一下,老人接手看了看说可以,然后就开始精心地修补。前后用了半个多小时,把这双鞋破了的5个口子依次补好。
  在老人补鞋的过程中,我找了些话题和她闲聊。得知她今年68岁,是浙江台州人,只身一人来太原补鞋已经有25年,每年只回家一次,偶尔也有不回去时。老伴在老家打工,有两个儿子,一个办了小企业,另一个跑运输,两个孙子,一个已经上大学,另一个还在上小学。家里有一幢自建的3层小楼房。
  按理说,老人这么大年纪了,可以在家享享清福,不必再这样辛苦了。但是这位老人的认识不同,她出来钉鞋,既是为了赚钱谋生,也是出于对这一门技术的热爱,不愿意放弃,也不愿意在家闲着。每天上午八九点在开化寺街采购原料后骑着特制的小三轮车到这个相对固定的摊位上班,下午7点半下班,中午吃点自带的午饭,椅子上坐一会儿就算午休了。看着老人清瘦的身躯,自信的言谈,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多么坦然而又充实。
  补鞋业,曾经有过兴盛的年代。记得20世纪80年代,在太原市海子边街的两侧,补鞋的摊位足有数百米长,师傅们大多来自浙江温州等地,这些人经过艰苦的资本原始积累后大多成为有成就的商人、企业家。今天,在太原街头已经找不到像当年那样集中营业的补鞋摊,只是在一些小巷口可以看到个别散户。补鞋作为一门技术,其实也应当得到传承,对现存的从业人员应当给予支持和保护。对消费者来说,消费观、审美观也可以不断调整和完善,补过的鞋子真的不美吗?我们不妨做一些新的审视。尽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认识,但这门技艺不应当消失。

郝志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30期

  • 第2023-05-29期

  • 第2023-05-28期

  • 第2023-05-27期

  • 第2023-05-26期

  • 第2023-05-25期

  • 第2023-05-24期

  • 第2023-05-23期

  • 第2023-05-22期

  • 第2023-05-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