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新时代 新征程——山西省第三届雕塑展”在山西美术馆开展。活动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由省文联主办,省雕塑家协会、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山西美术馆、山西文化艺术传媒中心、山西新时代雕塑壁画研究院协办。
举办此次展览是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推动山西雕塑事业繁荣发展。展览较全面地呈现了近年来山西雕塑界的发展状态与创作成果,展品中既有对传统彩塑的临摹学习,又有对艺术边界的实验探索;既有来自学院训练的扎实作品,又有深耕民间的精湛技艺。可以说,从媒介、技法、形式、思想及创作主体等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突破,紧扣展览主题“新时代新征程”,在讲好山西故事、推广本土文化的同时,也紧随时代、眺望远方、砥砺前行。
在以往两届的基础上,本次展览更聚焦于对山西雕塑创作活动的总结与展望、对话与交流,展览策划组经过大量的筹备后,确定了“现代雕塑”“传统彩塑”“艺术衍生品”“新人新作”四个单元,共展出了200余件优秀雕塑作品。整体呈现了山西雕塑繁荣发展、蒸蒸日上的动态面貌。
现代语言转译传统文化
媒介转换雅化民间艺术
本次展览中涉及的媒介尤为丰富,有青铜、铁、不锈钢等金属,也有各类木与石,有陶、瓷、紫砂,有树脂、布料、金箔、纤维,也有3D打印等新型材料。通过不同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不同的艺术语言探索,产生了异彩纷呈的效果。
步入展厅正门,首先看到乔志兵的紫砂陶泥创作《十二生肖》,作品结合了现代动漫形象,造型浑厚、气势非凡。从其命名中可以看出每个生肖的性格特征,如子息、丑勤、寅武、卯静等,每件雕塑的体块也有强烈的大小对比与反差,强化某个块面来突出性格特征,有参差错落的肌理效果,神韵、动势、虚实的处理均恰到好处,传统民间文化十二生肖被转化为时尚现代、孔武有力的新潮雕塑。作品的材料更能凸显传统手工艺,他运用紫砂泥中不同的色彩,能引起观者对中国传统五行的联想。
郭超、陈阳的《盛世江山兔——鸿运当头绿水青山》用陶瓷烧造了两只形如江山一般巍峨的兔子,布满其身的装饰分别是万山红遍与青绿江山的水墨画。从“画”到“器”的媒介转换,也表达了作者在兔年之际对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理解。无独有偶,本次展览中也有“金山”熠熠生辉、遥相呼应,柯秉飞将金箔附在连绵起伏的山脉上,并做出特殊的肌理效果。展览中的光影也恰到好处,这座“金山”投影在灰色背景墙上似乎又形成另一幅颇具中国古典意境的水墨画,实景与虚景共同作用。
温非的《无相》系列、郭秋英的《冥》将典型的传统文化符号以现代媒介或造型手法进行了新表达。前者将传统服饰以器皿的形式意象化塑造,整体看似是服饰被穿于身上的视觉效果,实则没有身体存在,而是中空的服饰,且有不规则的孔洞,这种效果具有超现实主义趣味。《冥》则是用不锈钢材质铸造的传统彩塑胸像,这类材质在当代艺术的雕塑、装置中很受青睐,这种材质能使观众在作品中看到自己扭曲的镜像,进而引导观众进行多重关系的反思。
张国梁的《卯年吉兔》深受观众喜爱,因其可爱的造型源自山西花馍,民间艺术的生动传神在艺术家的手下转化为高雅的陶瓷,而这套陶瓷兼具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属性。制作手法也丰富多样,既有温润如玉的雕刻青瓷,宛如宋代瓷器的含蓄;又有釉上釉下彩绘瓷,好似明代斗彩的热闹。张国梁称,他延续了民间艺术中兔子的程式化造型,盘腿团状的是雌兔,而并置双腿的则是雄兔。这种细节使民间艺术因被雅化而得到弘扬,同时也为器物注入了生命力,体现了东方美学的特色。
地域特色彰显时代精神
临摹复制深化经典理解
在琳琅满目的展品面前,那些能唤起山西人故乡之情的作品总是让人深受感染。
山西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煤矿工人的生活状态则成为体现地域特色的典型题材。刘瑞杰的《奋进建功》便从这个角度讴歌了煤矿工人,他谈到了自己作品中的故事性,一位矿嫂肩披毛巾,在做好饭菜后翘首企盼,等待丈夫的平安归来。雕塑语言所传达的叙事内容充满温情,而五位矿工的塑造也具有纪念碑式的特征,不求细节与形似,而着力传达内在的精神。卢昱汶的《撑起矿井生命盾牌的支护神工——琚红波》以胸像的形式塑造了典型矿井工人形象。对劳动人民的歌颂能使社会各界增加对山西煤矿工人的关注,如刘瑞杰所言“新时代下既要奋进也要建功”,这种振奋人心的作品也反映了山西雕塑界的人文关怀。
另外,本次展览中还有许多雕塑作品以山西历史文化名人为题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风格迥异的多件“关羽”雕塑,各有千秋。李晓阳的《山药蛋派——赵树理与西、李、马、胡、孙》对著名的当代小说流派“山药蛋派”代表人物进行创作,人物塑造较为粗犷,吻合乡土气息,对面部细节着重刻画,身体及服饰则删繁就简,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勾起乡土记忆的雕塑还有张国梁的《塬》,五个大小、高矮不一的倒置米缸斑驳沧桑,形成了黄土高原的山脉形。作品用陶器烧造而成,烧制过程中产生的裂痕更增强了黄土高坡的沟壑感。
山西彩塑的临摹展更是展厅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柯秉飞将著名的双林寺韦驮像以等比缩小的形式丰富了本次展览。此外,乔志兵的《千手观音》、王春生的《斗木獬》、李自建的《自在观音》、任海滨的《渡海观音》等均让观众感受到传统彩塑艺术的精彩绝伦。李国强的《崇福寺协侍菩萨临摹》对色彩进行了纯化,没有刻意追求做旧效果,具有了复原与研究的性质。通过对山西彩塑的临摹,加深了艺术家对经典文化的理解,也传播了我省的文化瑰宝。
自我反思观照群体情感
科技成果优化文艺产业
除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外,本次展览也呈现了山西雕塑艺术家们对当代人内心世界的思考,包括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享誉世界,张国梁的《思想者》将手托下巴的动作改为查阅手机,主体形象坐在高楼的顶端,楼顶上还分别或站立或倚坐着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庄子,代表了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在碰撞中共存,而思想者本是独自内省与苦恼的状态,却因手机的介入便成了可与世界交流的每个人。这件作品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觉察。
张伟在《新生活·新希望》中将小家的幸福扩展到整个社会的追求,在云上的一家人正走向越来越美好的生活,其色调与氛围均能让人内心随着作者找到一片宁静。田永刚于疫情期间创作了《故乡的云》,表现了每一个离家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思念。
除了具象的雕塑外,观念性较强的装置作品也在本次展览中多次出现。王文英《重叠的空间》体现了对时间、空间与生命内在本质的思考。
黄起才的《化石系列》发人深省,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生命的思考。他将猫、狗的骨骼用铁丝固定造型,底座是由沥青筑成,是对生与死的思考,呼吁人们珍视那些流落街头的动物生命。
当代艺术边界的模糊为设计产业、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打开一扇新门。高鹏的《见塔吉祥》是本次展览中成功的文创产品,艺术家有过雕塑、设计等专业的受教育背景,因此,能在发挥雕塑特色的同时完成一件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这件文创作品的巧妙之处在于整体拼合起来是一座白塔的外形,而分拆开后,从塔刹至塔座分别可以用作香插、茶杯、茶托等器物,每件器皿也均考究精致,用本土文化符号营造了雅致的文人意境。展览中的文创产品均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新材料的新表达,为艺术赋能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实验教学鼓励新生力量
艺术教育美化人民生活
本次展览的开放与包容性还体现在对新人的培养和鼓励,省雕塑家协会主席柯秉飞介绍,许多山西籍在外求学的学子、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校的学生也均为此次展览准备了作品。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文创摄影工作室集体创作的《手的力量》由多人的手经过石膏翻模塑造成形,后用丝线将这些手型缠绕在一起,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对应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些学生作品形式上看似不够成熟,但呈现出的创意和思想却充满青春气息。青年人才是最富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是未来发展的主体力量。山西雕塑界担负了培养新人的使命,通过鼓励更多青年群体的参加为山西雕塑界注入新鲜血液。这些作品在材料的使用上更是实现了绿色化,变废为宝,比如有将瑜伽球、椅子腿拼合在一起,用颜料进行染色塑造的作品,呈现新的艺术形态。鲜亮的色彩也引人驻足,正是将艺术拉进人们的生活,放大院校的培养与教育模式,将美育渗入日常生活,通过雕塑对空间的介入实现了个人艺术品转化为社会性的公共艺术。
本次展览的作品呈现了近年来山西雕塑界的整体风貌,既有曾入围过全国美展的精华作品,也有非专业人士的初尝试,各具特色、开放包容,也为山西雕塑未来的发展指向了一条文脉赓续、融会贯通、开拓创新之路。
张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