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石城区往东,需穿行一个叫七里滩的村子,这个村子不甚奇特,但路南的离石区弹唱保护协会因门口时常聚满了当地的弹唱“明星”们,故而引得路人频频注意。
经了解,该协会的会长叫刘志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弹唱传承人。带着疑问、好奇,笔者拜访了弹唱传承人刘志强,以期探究被称作当地历史文化“活化石”——离石弹唱这一极具当地特色的民间曲艺的神秘与魅力。
坚守传承的逐梦人
刘志强在离石从事这项弹唱技艺已有40多年,是一位真正的“弹唱大师”。他从小酷爱弹唱,16岁拜师学艺,从开始学离石后套秧歌起步,认真练习唱腔和摇扇技艺,刻苦钻研弹唱,17岁时活跃于离石与周围乡村各大节日的街头巷尾,18岁就出师了。从20世纪80年代起,刘志强凭借着熟练掌握离石弹唱独特的各种曲调挖掘整理了四大景、八小景、七十二个闹五更,九弯十八调等主要曲调游走于各个演出团。1987年荣获吕梁地区小戏调演曲目二等奖、演员一等奖;1989年参加了吕梁公路分局引黄工程慰问团。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他外出考察了北京、太原、温州等地后敏锐地意识到,把离石弹唱作为吕梁地方曲艺发扬光大是自己这一代弹唱艺人的责任和使命。于是,回到家乡的他继续在自己热爱的弹唱事业上下功夫。刘志强一边积极参加了各种演出活动,一边不断地总结自己的表演经验与技巧。1995年,他上过吕梁电视台“山乡新曲”栏目;1995年荣获由离石县文化馆主办首届弹唱调演一等奖。经过多年演出实践的积累,他已熟练掌握了《小放牛》《审录》等古老曲目以及《杨八姐游春》等许多自编自演的现代曲目。
刘志强的作品《春暖花开》2009年获离石弹唱调演曲目奖一等奖。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获离石区委宣传部“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40多年来他编写了《员外秀才打官司》《游离石》《捐献文物》《山湾滩》《新旧对比》《看花灯》等曲目深受群众喜欢。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作和演唱能力,刘志强积极参加“山西省曲艺工作者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学习,并被山西省戏曲职业学院录取,在曲艺表演班进行学习。多年的坚守和持续的学习,使得刘志强成为离石弹唱领域的行业领头人。
弘扬保护非遗弹唱
20世纪90年代,离石弹唱曾经因独特地域风味而闻名周边县市。但随着互联网、电子产品及新媒体等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很多本地的年轻人也不喜欢看,更不愿意学这种技艺了,当年“场场爆满”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刘志强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坚持做下来,在于个人爱好,热爱弹唱,有时可以说是达到了忘我的境地。越是深入,他越是认识到传承离石弹唱的意义,在他看来,这已经不单单是谋生之术,更多的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承的符号。一首首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唱词,在多种伴奏乐器的共同演绎下,既饱含着独有的黄土地情结,凝聚着创作者的情感,更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所见所闻。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14年离石弹唱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而他本人也于2015年8月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弹唱传承人。
传承历史与开拓创新,也是弹唱行业时常遇到的事。对离石弹唱曲目和演绎方式,刘志强不断地研究创新。40多年来,他认真研究和学习各地曲艺的特点,仔细揣摩,取长补短。刘志强设计、创作出的诸多弹唱作品展现现代社会实际,不仅使传统弹唱技艺大放异彩,呈现出浓厚的古典气息,更将离石百姓生活通过艺术再现的方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离石弹唱,刘志强事事亲力亲为。没有宣传团队和平台,就自己注册成立了吕梁市本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自费率领团队拍摄制作了《飞越吕梁》《大美离石》等多部优秀纪录宣传片。弹唱艺术在当地年轻人群体中没有吸引力,他就想方设法将弹唱与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微电影、短视频结合起来,拍摄并参演了弹唱曲目《歪打正着》改编的微电影《风波》,该片荣获了2016年“阳光杯”山西省优秀红色网络视听作品奖。刘志强还陆续参演了《寒门圆梦》《跟着老婆当护工》等多部微电影。弹唱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刘志强便多次拜访吕梁籍国家一级导演牛建荣,他言辞恳切、态度真诚,最终成功担任电影《七儿娘》主演,并在影片中表演了长达十多分钟的弹唱艺术。《七儿娘》上映后引起了较大的轰动,随之带来的狂热市场效应也使很多人在影片欣赏过程中对弹唱留下了深刻印象。
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刘志强都要亲自策划、组织、开展弹唱艺术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免费送戏下乡、助力脱贫攻坚演出以及弹唱线上展示等活动。宣传展示弹唱保护、传承的丰硕成果。与此同时,刘志强还多次参加全国、全省和全市的非遗保护公益活动。刘志强在担任离石区弹唱保护协会会长后,更是倾注心血培养后继新人,由他牵头组织举办了六届“离石弹唱传承人培训班”,共培训学员千余人次。
对于离石弹唱的保护和传承,刘志强平静地说道:“首先是传播,要让普通老百姓都来认识、了解、喜欢,愿意来学习。其次才是传授,把离石弹唱的精华传授给学员,让学员学习最传统的技艺。最后是传承,这对传承人的要求比较高,要喜欢、要敬业、要有好品质,还要有现在这种良好的保护和传承的社会环境。我们传承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不管怎么传承,文化基因不能丢。”
李济生 王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