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巧妙的山西高平绣活图、色彩浓烈的云南彝族服饰、绚彩华丽的广东广彩瓷器……6月6日,“锦绣山西·多彩非遗”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启动,20位“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2023年度入选者携作品展出,受到众多青少年追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平绣活传承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赵翠林作为我省唯一上榜者,更是拥趸众多。事实充分证明,传承有人才,非遗就有未来。
非遗传承保护,关键在于人。非遗艺术精湛、传承要求严苛,需要长期坚守、默默耕耘,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坚持一辈子做一件事。现实是,非遗项目从业者普遍年龄偏大,不少地方人数偏少、力量偏弱,大浪淘沙之后,能以过硬技艺担得起“非遗传承人”称号的更是凤毛麟角。老祖宗的技艺一旦出现年龄或技术断层,就将濒临失传,要坚决避免人在技存、人亡艺绝,确保每一项非遗都代有传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2022年发起的“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要五年扶持100位4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非遗传承人。加强非遗传承人才梯队建设,必将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
非遗的草根性决定了,这是技术难度最大的传承,最终都是通过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形式完成的。在中华文明的创造与传承过程中,他们曾发挥过、现在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搞清我们的文化家底,不能不关注非遗传承人。要切实给予传承人更多关心和扶持、理解与尊重,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看到非遗不仅有过去、而且有未来,在每个人心中都种下“非遗传承伟大而光荣”的理念。
一个好的传承人,足以让一个非遗项目焕发新光彩。赵翠林2009年在高平创办凤林刺绣厂,先后培训当地群众300多人,培养出市级传承人2人、晋城市工艺美术大师6人,还与高校合作对技艺进行深入挖掘和创新,为当地农村妇女开辟了就业和增收门路,带动村里更多年轻人学习刺绣,并为刺绣产品打开销路。带动全社会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需要更多非遗传承人涌现,覆盖各个年龄段,实现年轻化群体化。
千年非遗舞出来,山西符号传下去。前不久,在东方甄选山西专场直播现场,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学生“羞答答”表演左权小花戏,赢得全国数千万网友热情点赞。更欣慰的是,这些学生中很多已成为山西民间舞的活态传承人,背后则是山西工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赵林春教授近40年的坚守和创新。保护和传承非遗,责在当代,必须代有传人。要从娃娃抓起,做到非遗进讲堂、进课堂,展示有平台、有舞台。
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山西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还发布了全省十大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案例、全省十大非遗工坊优秀案例、全省十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全省十大非遗旅游线路推出,以及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充分展现我省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的系列成果,同时也对扶持非遗、培养传承人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我省是非遗大省,保护非遗就是守护民族文化的根。突出强基固本、后继有人、创新创造,必将更好发挥非遗守住文化根脉、强壮文化枝干、绽放文化繁花的独特作用,让非遗在三晋大地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徐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