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是新形势新条件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的重大要求,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采取的重大举措。具体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以强大国内市场对冲和化解外部冲击与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具有现实紧迫性。同时,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人力资源、区域格局等方面具有巨大发展优势和潜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内循环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可以从3个方面发力。一是提升供给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强大有效的供给能力穿透循环堵点,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二是激活需求潜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化消费和投资领域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巨大需求牵引力。三是强化改革动力。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完善公平竞争规则,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实现供给和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第二,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拥有了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强大的生产能力。但同时要看到,确保国内循环畅通还有明显短板和弱项,主要是产业基础能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存在“断链”风险;原始创新能力较弱,基础研究缺少“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能源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等。特别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形势下,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脱钩”、“断链”风险加剧,这些短板会更显其短、弱项会更显脆弱。需要树立底线意识、强化极限思维,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切实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确保在极端情况下我国经济建设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第三,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趋势明显,我国推进贸易和投资对外合作面临不少挑战。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以中国开放的提速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失速。一是继续扩大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强化我国国内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和消费能力,更好发挥其对全球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更好推动其向提升对外整合产业链供应链能力转换。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二是继续扩大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并充分发挥其改革开放高地作用,以深层次改革促进高水平开放。三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外资安全审查制度,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投资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健全与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范体系。(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