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北大街党工委立足辖区特点,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径,创新打造“商圈网格”“融合网格”“移动网格”三类功能微网格,做实做深微网格基层治理单元。其中,将外卖骑手变身“移动微网格员”,发挥骑手行业优势,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参与基层治理的“情报员”,创新引导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参与城市社区基层治理。
随着新技术新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大批涌现。阳泉市发挥党建引领的组织优势,通过深化网格化治理,创新性地建设“移动微网格员”队伍,利用外卖小哥骑手特点,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基层治理中。“移动微网格”治理是城市基层治理有效利用社会新生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双向服务、互助共建、共同治理的重要创新。街道社区通过打造“微网格之家”,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政策宣传、困难帮扶、政策咨询、图书阅读、歇脚休息等服务,加强对新业态劳动者的思想引导与组织管理;同时,新业态劳动者通过融入社区治理,由城市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增强社会认同度,提高职业荣誉感。这一创新做法,对于带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赋能城市基层治理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是社会面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也是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外卖小哥、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者,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地穿梭于城市的街头巷尾、小区楼栋,服务着千家万户,成为助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如何更好地调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城市基层治理“前哨”作用,必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组织建设、服务管理、亲情关怀等方面多措并举地打好基础、下足功夫。
凝聚“新”力量。近年来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成为基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新阵地。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数量大、分散广,首要是做好基础工作,着力摸清底数,做到“门儿清”。街道社区党组织对辖区内新业态企业网点、站点分布情况进行“地毯式”摸排,全面摸清行业主体、从业人员、组织情况、党员情况,分类建立台账。建立信息排查动态更新机制,要把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尽快纳入组织中,同时要健全和优化组织设置。依托街道社区或企业网点站点,按照快递员、外卖配送员工作半径,统筹组建基层党组织,沿着能触及新就业群体的工作链条和线下节点,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将分散党员组织起来,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基层治理中;同时,在新就业群体中积极发展新党员,重点在年轻、学历高、责任心强的网点站点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中培养。
发挥“新”优势。网格治理是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单元,是社会治理的“第一道屏障”。利用快递、外卖等从业人员有熟人、分布广的独特优势,引导其加入社区网格化治理,有力地延伸了网格化治理触角,助力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米”。探索成立功能性党组织,成立骑手志愿者服务队,以党员、业务骨干为先锋,引领骑手们加入网格治理团队。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到社区开展“双报到”,鼓励外卖快递小哥担任兼职网格员、微网格员,在送餐送物途中或间隙发现问题“随手拍”,及时将背街小巷、小区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治安维稳等小问题及时反馈到社区。结合社区工作需求,引导骑手们“顺口宣”,在走街串巷、送餐送件的同时也将反诈骗、普法等宣传资料、节假日安全提醒送达给居民,充分发挥新业态从业人员“流动哨兵”“移动探头”和“公益使者”的作用。
提档“新”阵地。服务群众是街道社区党组织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化服务平台,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外卖、快递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基本一天在线工作,工作时的喝水热饭、车辆充电、手机充电、途中休憩等是其“第一需求”。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两新组织指导中心、工会等加强服务阵地建设,提档升级社区“微网格员之家”“快递小哥驿站”等,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优质服务。与驻区单位联建共建,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稳岗就业、职业培训、证照办理等服务,延伸个性化服务,为新业态就业群体打造一个温暖港湾。
激发“新”活力。街道社区、工会组织要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聚焦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内在需求和实际困难,主动上门关爱关心,提供贴心服务,切实增强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探索建立“先锋骑手”“小区哨兵”“志愿微积分”“党员微心愿”等机制,建立“爱心存折”积分兑换管理制度,激发骑手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骑手们可以通过参加例会、学习培训、入户走访、帮助群众、上报隐患、困难帮扶、志愿服务等获得积分,积分可在“微网格员之家”兑换相应实物奖品。加强教育管理和思想引导,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抓好学习教育,切实加强党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思想政治引领,把党员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固下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挖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与社区治理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报道,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让更多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到社区治理志愿者队伍中来,发挥基层治理的“红色动能”。(作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程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