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是国家活动的重要议题。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在6月10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文旅部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是“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国家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艺术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担当起以戏剧传播非遗,以非遗为戏剧创作题材,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赓续中华文脉的历史重任。因此有必要对非遗题材戏剧的创作探索加以观察思考。
非遗题材戏剧一般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事迹展开创作,或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的历史命运与时代传承,或反映传承人在事项传续过程中的曲折经历。早在2012年始,山西省就有《粉墨春秋》《漆艺人生》等非遗题材的戏剧创作。如舞剧《粉墨春秋》以民国时期伶人生活为题材,以一个梨园戏班的生死浮沉为线索,表现了三位武生行当的戏班艺人——长靠武生、短打武生、撇子武生在民国风雨中的成长故事,他们在戏曲舞台上的技艺超卓、风华绝代是舞台之下苦练奋斗铸成。在舞剧中融合戏曲中的髯口、过堂、跷功、水袖等动作技艺,将舞蹈与戏曲巧妙融合,用舞蹈语汇表现戏曲人生,“以舞演戏”是该剧对舞剧艺术创作的重要探索与贡献。《漆艺人生》是首部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平遥推光漆技艺为题材创作的话剧,该剧以近现代平遥推光漆传承发展历史为主要脉络,塑造了平遥推光漆传承人姚立成以及白雨田、常路等为代表的推光漆匠人形象,全景式呈现推光漆师徒之间、父子爷孙之间的技艺传承和观念变革,讲述了他们的漆艺人生。在故事中融入了关于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思考,彰显了民族文化自信。正如本剧导演杨昕巍所说:“推光漆技艺和文化守护的传承与发展,实际上是对于我们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守护和发展。”
从前期非遗题材戏剧的创作来看,创作者对非遗技艺传播的重大意义非常明确,非遗之所以为遗产,是其传承面临危机,必须要采取抢救措施;创作者有着可贵的非遗立场的自觉,非遗和戏剧相遇,充分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展现了非遗丰富的文化价值,为戏剧创作赋予更多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
近期,在省城太原有三部以“非遗文化”为题材的戏剧演出掀起观剧热潮。其中两部是南来的舞剧《咏春》和《醒·狮》,《咏春》由深圳市歌剧舞剧院创排演出,《醒·狮》是广州歌舞剧院获得舞剧最高奖“荷花奖”的作品,这两部作品可以带给本土非遗戏剧创作以借鉴和启示。还有一部是本土非遗戏剧,由太原歌舞杂技团创作演出的莲花落轻喜剧《许家交响曲》,该作品的创作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咏春》《醒·狮》演出精彩纷呈,这得益于戏剧创作观念的革新与舞台科技的运用。艺术创作观念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舞台装置极大的助益了艺术的表达,其主要表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呈现:《咏春》《醒·狮》题材中以及呈现的非遗事项,具有很强的表演观赏性。如《醒·狮》整个舞剧分为起势、探青、醉睡、入阵、发威、醒狮,基本契合南狮表演的程序,因此,一场舞剧的表演也融合了南狮的表演,是一种“以舞演武”的样式突破,而南拳、大头佛、英歌舞、广东狮鼓、木鱼歌等非遗事项也穿插表演于整部舞剧,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岭南特色。狮头、竹竿、桌子、条凳,这些道具的运用,有神有形,强化了视觉效果,制造了舞台看点。击鼓与舞狮段落更是激荡人心,正如作品的结尾点题: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中华当崛起,日月共乾坤。舞剧表演与字幕文字的互动表达,引起观众如雷般的掌声和欢呼。作品对非遗事项、非遗符号进行了现代审美角度的表达,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再看《咏春》,其旋转的舞台、移动的景片,舞剧的“戏中戏叙事”很有特点,故事开始于电影剧组灯光师大春保留的剧组合影照片引起回忆,电影的“咏春”剧组摄制关于“咏春”的叶问故事。双重故事中,叶问远赴香港创办“咏春堂”所经历的“立足、彷徨、理想、离别、困境、传承”,也正是剧组电影人在创作中的困境与突破,“咏春”的故事,是叶问的故事,也是电影人的故事。而在形式上与外围故事呼应的,是舞台装置中旋转交替的景片,它也可以是电影摄影棚中用于拍摄的景片。众所周知,“咏春”题材,是电影创作的热门,将舞剧设置为“戏中戏”的双线叙事,使舞剧和电影形成互文,在舞蹈语汇的描摹之外,增加了电影媒介的诠释,与剧中电影摄制故事相呼应的还有舞剧中“光影”的妙用,如光影投射中,叶问与螳螂拳掌门的对决“人影戏”,以及叶问分别与另外四位武林掌门之间的武艺切磋,是电影摄制中“移步换景”“快切剪辑”的“仿制”,这样的转台和光影表现充满了电影感。电子技术和信息时代带来的技术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戏剧故事的讲述方式。可以看到,舞台艺术发展正在向高科技迈进,舞剧中演艺科技、机械舞台、光影技术、数字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的表现手段和视觉面貌,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许家交响曲》在观众上座率上尽管逊于《醒·狮》《咏春》的演出,但该作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戏剧结合上有更大难度,而其探索却有更值得称赞之处。它是一部首先面向本土观众的非遗题材戏剧,它将太原莲花落引入风俗喜剧之中,让本土观众产生身份、地域的认同,这既彰显了太原莲花落“文化名片”的身份,也是对“太原戏剧”文化身份的自我形塑。莲花落是一种生存空间不断萎缩,面临湮灭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曲艺表演形式,风俗喜剧与太原莲花落融合,为莲花落提供新的生存空间,对创作者来说,却是挑战。编剧王名乐是太原莲花落的唯一传承者。2021年创作了首部太原莲花落轻喜剧《合浪浪许家》,他也是剧中人许多的扮演者,他将自己对莲花落的热爱编到剧中,塑造了对太原莲花落有执着爱好的小伙子许多,这个小伙能编会唱,看到什么就唱什么,从角色的莲花落爱好者身份自然带出莲花落表演。这部以太原莲花落为元素演绎的轻喜剧,是莲花落传承上的突破,也收获了本土观众热烈反响。今年的《许家交响曲》是其作为“莲花落”系列续作的第二部。这部喜剧围绕当前百姓最为关注的“养老”社会问题展开叙事,许家老爹许有福的养老问题与三个子女的家庭与工作生活发生矛盾,剧中不仅展现老年人的养老压力,也真实呈现年轻人生活压力与创业艰辛,创作者将矛盾冲突进行喜剧化呈现,本土语言的幽默风趣、民俗风情的多样,语言笑料和动作视觉笑料的融合,都显示创作者编导方法趋于成熟;剧中曲艺和舞台剧的融合更加多元圆润,有莲花落、数来宝、杂技、抖空竹、莲花落中的化妆彩唱等非遗表演的奇观呈现,还有热辣流行的音乐贯穿,演员边歌边舞,强动感、强视听,趣味浓郁的表演风格,也引起本土观众的强烈认同。将本土非遗曲艺形式创编成剧,将世俗的民间艺术融入戏剧,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生命,为戏剧舞台提供新的表现手段,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的一种有效路径。
燕筠 樊嘉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