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思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山西贡献

  

核心阅读
  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山西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山西贡献,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山西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在新的实践与发展中赋予山西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发展优势;要强化文化意识,推进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要不断学习实践,提升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能力本领。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西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推进全面现代化发展对文化繁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既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文化的自信之基,也提出了推进文化强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山西贡献的现实要求。

新的文化使命呼唤新的责任担当

  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把赓续中华文脉、着眼民族复兴的目标要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责任担当,统一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中,在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新方向的同时,更强调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担当。
  一方面,新的文化使命诠释了实现民族复兴对文化兴盛、文化繁荣的深层期许。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任何一次文明发展的提升和文明进步的跨越,都有着文化发展的深层背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历史发展,同样与蕴含于其中厚重的文化力量融合于一体。进入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本身就隐喻着对文化发展、文化复兴的强烈诉求,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自然就要求有推动文化兴盛、文化繁荣的使命担当。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具备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的基础,汲取世界文明发展一切有益养分的时代责任,才能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柱与文化支撑。
  另一方面,新的文化使命蕴含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的内在旨趣。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促进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相互统一,是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完整体现。只有自觉地以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的担当作为,把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统一于一体,才能在实践发展中不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有文化的发展繁荣相伴随,一个民族的复兴,总以文化的振兴强盛为标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样的基点上,以书写马克思主义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的历史,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历史,书写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的历史,在自己百余年不懈奋斗的历史上,打上了推动文明进步与文化发展的深刻印记。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既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洗礼中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凤凰涅槃”,又要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样的目标与使命,决定了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必须知使命之所在、明职责之所担,在实践发展中推进文化发展,在社会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山西使命

  山西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在山西留下无数珍贵印记。遍布全省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建遗存独步华夏,雄关隘口星罗棋布,晋商传奇闻名中外,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7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258处;国有可移动文物320余万件,还有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佛教建筑群3处世界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发展脉络,也昭示了面对担负新时代文化建设使命的时代课题,山西有基础、有条件,更有优势。特别是今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我省考察运城博物馆和运城盐湖,对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推进文化遗产传承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作出了重要指示,为山西干部群众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山西使命提供了自信之基、动力之源。
  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山西使命,要进一步深入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在山西历史传承中的特色表现。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的精准概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在山西都有充分的体现。山西是历史上尧、舜、禹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山西作为中国北方地区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史书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所指的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文化,再到明清以来的晋商文化,直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不仅在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方面,具有传承脉络清晰、文化形态完备、地域特色明晰、创造意识鲜明、历史贡献卓越等鲜明特色,也为我们今天从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认识与获取解决当代社会发展面临难题的智慧,思考与把握促进今天山西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提供了精神财富。
  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山西使命,要进一步深刻理解坚持“第二个结合”对推进山西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厚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文化根基。把“第二个结合”运用于建设文化强省、推进山西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就是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挖掘与运用山西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深度把握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定位与价值,充分运用山西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以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重要因素的社会共识与一致行动,为山西高质量发展贡献文化力量。
  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山西使命,要进一步明确坚持文明互鉴、守正创新对推动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迸发新生机的实践要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需要以创新的思维、观点、方法,推动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发展中迸发新生机。要从山西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的求实态度、探索精神、创造勇气、拼搏斗志中,对照我们在实践中还存在着的因循守旧、保守封闭、看摊守业、畏惧竞争等短板与不足,认识与感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对文化发展繁荣的效用,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宏阔视野和胸怀,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答好山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赶考”与“补考”两份答卷,不断在与外部区域对话和交往中,实现自我发展与超越,打造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新优势。

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山西发展新篇章

  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于建设山西文化强省,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山西发展新篇章的实践中,要求的是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使命,完成好推进文化繁荣、文化发展的任务。
  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山西高质量发展。作为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大省,山西蕴藏有足以媲美自然资源的历史文化资源“富矿”。要立足山西高质量和全面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整理、总结山西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特别要对山西在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时间里发达昌盛,以及后来发展相对落后、与全国发展差距拉大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度思考。要做到这一点,根本在于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尤其是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运用于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山西发展新篇章的实践中,以科学理论熏陶人、滋养人,用优秀传统文化凝民心、聚共识,讲好山西故事、传播山西声音,用推进新时代新文明实践的成果,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
  要坚持守正创新,在新的实践与发展中赋予山西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发展优势。守正创新,是既不迷失方向,又始终与时俱进,使遍布山西的文化遗产,古建遗存、人文传奇、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使内蕴无穷魅力的优秀文化传统、价值、理念浸润时代气息、赋予时代内涵的根本要求。要科学统筹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坚持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把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延续好。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文化资源活化与利用水平,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山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文创产品,推动文艺繁荣,促进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要强化文化意识,推进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大”与“强”是量与质的关系,由“大”转“强”体现的是质的提升。对山西的发展说来,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要把山西的发展放到全国、全球的发展格局中去审视,把三晋文化的传承发展放到中华文化和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去考量,由此吸收借鉴不同文化文明的优秀成果,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成就,推动山西“软实力”转换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
  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能力本领。使命重在担当,担当赖以本领。肩负新时代文化发展新使命和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山西发展新篇章,本质上是对山西干部群众推进文化发展繁荣能力与本领的考验。要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主动加强学习,坚持深入实际,增强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发现普遍性问题、把握趋势性变化、解决现实性问题、创造新发展成就的本领,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山西贡献的实践中施展才华。(作者为山西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教授 高建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24期

  • 第2023-07-23期

  • 第2023-07-22期

  • 第2023-07-21期

  • 第2023-07-20期

  • 第2023-07-19期

  • 第2023-07-18期

  • 第2023-07-17期

  • 第2023-07-16期

  • 第2023-07-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