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为思政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成为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关键领域。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10.5亿,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特征愈加鲜明。加强网络思政建设,必须积极顺应数字化发展时代潮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以数字化赋能思政工作理念、方法、载体、手段等全方位创新,更好地把网络空间建设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争取人心、汇聚力量的新空间。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互联网能有效拓宽思政育人领域,网络思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平台、新载体、新渠道。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把握好时代发展脉络,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加强新时代网络思政建设,坚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筑牢高校网上阵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将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变为多维,增加创新元素,依托网络平台积极发声、正面亮剑,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网络思政平台多层次、多方位地输出模式,构建资源丰富、内容创新的优质网络思政平台,为青年提供学习平台的同时,也让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平台,多措并举地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影响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构筑良好的网络思政生态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互联网平台包罗万象,各类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通过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产生了相对稳定与激烈变化并存、优质传播资源与劣质传播资源并存的现象,这就需要构建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监管办法、引导机制、传播机制,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通过优质网络思政传播内容做好价值引领工作,形成良好的网络思政生态环境。
把握青年个性化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要求,为我们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则是检验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指标。新时代的网络思政要想切实提升传播效果,应该遵循互联网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青年接受习惯、心理特点等个性化需求,开展更加贴近青年需求的精准化、差异化的网络思政教育。在影响网络思政成效提升的众多因素中,内容则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走向,内容正确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教育形式不偏离航向,所以内容建设是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内容建设质量,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
构建双向交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通过互联网优势能让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发展需求相耦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规则和技术支持的同时,也让青年积极参与到网络思政建设中,实现全程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依托互联网平台,搭建起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内容、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线上思政立体课堂,为青年提供更为广阔的参与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弹性”内涵就是给予青年一定安全界限内的发挥空间,倾听青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想法,让“释放天性”和“管教原则”相互平衡,把握好二者的度。互联网平台极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倾听青年“心声”的渠道,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营造沉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接地气。
注重思想教育时代感。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充足,思想教育工作者能掌握教育主动权,但许多内容停留在“单向灌输”的层面,这部分内容不论具有多么深刻的教育意义,缺乏具有新意的传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青年认可度较低。所以,网络思政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热点,整合互联网技术优势和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将AR、VR等新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构建“VR+思政”“AR+思政”的新传播格局,由平面到立体、由第三视角转移到第一视角,从线下走向线上、从平面走向立体、从传统走向未来,为青年营造一个多维的、沉浸式的教学环境,增强青年心理共鸣,在体验感、共情感方面赋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网络思政效度。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满足青年对内容、平台的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和吸引力,塑造青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者:吉林农业大学 雷宇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