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一辈子的情谊

  父亲不是他们的战友,每年却要参加他们的“八一”战友聚会。聚会时,父亲常喝多,因为高兴。父亲喝多了,就会说:“你们可都是我送走的兵,是我眼里的好孩子……”父亲没当过兵,可是他们都当过兵,他们都是父亲当年送走的兵,因为父亲曾是公社武装部长。
  父亲从1968年起当了足有13年公社武装部长。那个时候缺吃少穿,村里每户人家拉扯的孩子都不少,多拉扯一个孩子远不是添双筷子加个碗那么简单,当兵就成了村民对自家孩子最大的期望。其实村民们都有自己的盘算,往大了说那是为了报效祖国;往小了说自己的孩子到了部队后,有饭吃、有衣穿,每月还给发津贴,干得好还能够入党提干,这样结婚找对象就不是问题了,最关键的是家里少了一口吃饭的人,就少了一份负担,因此村民们把送孩子去当兵看作是为孩子们谋取出路的最好办法,每年都会有不少农家子弟踊跃报名参军。
  父亲参加了13年征兵工作,每年征兵时间都选在冬季农闲时节,这样就不会耽误村里的农事活动。每年征兵的名额不少,可等分配到公社也没有几个。没办法,父亲总是优先从村级民兵连队里推荐青年骨干参加选拔,通过层层考核,优中选优,最后才确定入伍名单。
  每到新兵临走的那天早上,村民们都会在村口敲锣打鼓欢送他们,欢送这些即将告别家乡和亲人的孩子们,爹娘拉着儿子的手叮嘱再三,妹妹拉住哥哥的手不舍得让走……这种场面感染着父亲,热泪不由得充盈而出,在父亲眼里,这些农家子弟还是些孩子,他要送他们一程。拖拉机一路颠簸,把父亲和他们送到了区武装部,他们洗过热水澡、换上绿军装、戴上大红花、照过纪念照、吃罢欢送饭,然后既高兴又不舍地登上闷罐专列向他们日思夜想的那个军营奔去……
  送走了孩子们,平日里,父亲都是通过书信与他们联络感情。通过频繁的书信往来,父亲第一时间了解到他们在军营的成长进步情况。在军营,这些农村娃把吃苦流汗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从喊口令开始,齐步走、跑步走、踢正步、擒拿格斗、野营拉练、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不管是日常训练,还是执行任务,样样表现亮眼、成绩突出。当报喜的书信一封封寄到父亲的手里时,父亲除了高兴还是高兴,父亲一高兴便会喝酒,一喝多便会跟人们炫耀,我送走的兵入党了,我送走的兵提干了,我送走的兵立功了……
  之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先后复员、转业到了地方。回到地方后,他们退伍不褪色,继续保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流汗的作风,从“零”开始,认真钻研业务知识,很快就成为单位里的业务骨干、部门里的中坚力量。
  多少年过去了,父亲成了古稀老人,他们也已到了花甲之年,但在父亲的眼里,他们始终是个孩子,父亲随口就能喊出他们的名字来,王吉、吕春林、任亮、孙崇山……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父亲,时刻记着父亲的好,每年的“八一”聚会都会邀请父亲把酒言欢。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都为父亲保留着一块地方,不曾丢弃,留给父亲的也是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的回忆。
  父亲希望我长大后能像他们那样穿上绿军装,做一个像他的那些兵一样正直的人。可是当兵不是父亲和我能决定的。我倒是长大了,却没有能穿上绿军装,好在穿上了同样象征责任与担当的警服,而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也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杜永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4期

  • 第2023-07-23期

  • 第2023-07-22期

  • 第2023-07-21期

  • 第2023-07-20期

  • 第2023-07-19期

  • 第2023-07-18期

  • 第2023-07-17期

  • 第2023-07-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