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探访杨柳青年画

  •   人越是上了年纪,就越觉得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珍贵,这不,老了,退休了,爱上了听原来不怎么听的戏剧,看唱念做打,听南腔北调;爱上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版画、木刻、篆刻等等,也许是人老了,心安定了,才更容易发现其中艺术的美,更容易引发情感的共鸣。
      很久前就想去天津看看杨柳青木版年画,几次计划,几次没能成行,因为看不到,所以心里一直惦念,因为没有成行,所以就越发的想看。这次终于趁端午节假期,女儿女婿陪着我和老伴儿,一行4人,一起驾车去天津看杨柳青木版年画,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6月24日,北京最高气温40摄氏度,真是赤日炎炎似火烧,两个直辖市的交通是很便利的,坐火车一小时即可到达,开车去也就两个半小时。汽车飞驰,窗外景色如画,一路上我边看景边在想,木刻的起源,应该是源自于雕版印刷术吧,或者是二者同源,而雕版印刷的作品最早可见可考的是隋朝大业三年,也就是公元607年,1927年发现于敦煌大庄严寺的废墟中,可惜现流失海外。
      山西地上古建筑占全国百分之七十,很多又是木建筑结构,如应县木塔、净土寺、五台山佛光寺、飞云楼,得益于表里山河的地理环境,诸多乱世,免于刀兵战火,所以还有保存至今的唐代木建筑,宋元明清的更是数不胜数,山西的木建筑大多有木刻木雕,或是窗花,或是护板,或是各个细微处,虽经千年,褪了颜色,但依然可见当年的神采,雕工精细,技法高妙,我因为记者关系,又喜好乐见中国传统古建筑,所以,看了很多,爱了很久,这次杨柳青之行也是心向往之已久。
      中国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民族传统绘画中的一朵奇葩,它产生的年代较为久远,并且在古代曾经创造出非常辉煌的艺术成就,年画艺术根植于民间,装饰于节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人民群众祈福纳祥、喜庆善良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爱好为主旨方向,在广大的劳动人民阶层和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画种,起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愿望,美化人民生活环境的作用,年画艺术同劳动人民的风俗习惯紧密相连,反映新春的欢愉,寓教于乐,故比其它画种更注重欣赏性,娱乐性和装饰性。
      杨柳青木版年画因产地得名,产于天津卫,所以也称“卫画”,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重要产地之一,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杨柳青年画的准确名称应该叫“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这也是她区别于山西、河北、山东等其他省份年画最重要的特点,杨柳青年画的工艺定型于明代的天启到崇祯年间,早期多为手绘,劳动生产率较低,售价昂贵,一般消费者难以接受,算是当年的“奢侈品”。明代木版套色印刷技术成熟以后,年画生产进入全新阶段,最后形成半印半绘,印绘结合的生产方式,既充分发挥雕版套色印刷的技术优势,又保留了人工手绘的精致,从而开辟了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的独特艺术风貌,杨柳青年画是多少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画师起稿(勾),刻版师刻版(刻)、套色印刷(印)和人工填色(绘)的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关系到年画的最终效果和质量。因此,一幅精美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一定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是综合性的艺术精品,也是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人家里大概都贴过胖娃娃抱个大鱼或者几个胖娃娃憨态可掬玩耍的年画,寓意连年有余、寄托多子多福,渴望来年更加美好,寄托着朴素的美善心愿。杨柳青木版年画在我眼里和木建筑的构件雕刻是一脉相承的,作为中国的民间木版年画,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给人以喜庆、吉祥的独特风格。
      这次我们参观的是“玉成号画庄”,创建于1926年,由霍玉棠、韩春荣二人创办,是新中国成立后仅存的一家年画作坊。1953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杨柳青年画互助组”,1956年成立了“杨柳青和平画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又与天津荣宝斋、德裕公合并成立“天津杨柳青画社”同时也是杨柳青年画家庭博物馆,受到各界人士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现在已经是第七代了。
      参观中得知杨柳青木版年画内容丰富,杨柳青木版年画保存的画样有两千种之多。杨柳青木版年画构图丰满、笔法匀整、色彩鲜艳,人物的头脸衣饰等重要部位多以粉、金晕染,别具风格,她受传统绘画和北方雕版插图影响很大。
      表现的内容上,各种各样,题材多多,其中有歌颂报国忠臣、清官良将等人物的,也有鞭挞昏主丧国、奸臣弄权、恶吏贪赃的,有展示贤母教子、英雄救美的,还有描绘名山胜景、民俗生活的,有历史故事、戏曲人物、财神、美人、胖娃娃、楼阁、走兽、百花、博古以及十样锦、吉祥富贵图样等,寓喜庆、吉祥之意。
      参观完“玉成号画庄”,我不禁在想,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传统文化、工艺的传承、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国家的安定、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安宁,在动荡不安的乱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覆巢之下无完卵,生存成了第一要务,何谈其他?只有国家富强了,民族自信了,文化才能自信,传统艺术和技法才有足够的土壤和营养,才能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可免于在战乱焦土中陨灭,才不会被其他文化奴役走向消亡。

    池茂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4期

    • 第2023-07-23期

    • 第2023-07-22期

    • 第2023-07-21期

    • 第2023-07-20期

    • 第2023-07-19期

    • 第2023-07-18期

    • 第2023-07-17期

    • 第2023-07-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