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华夏文明体系中,有着至高无上且无可替代的地位。龙虽隐于九天之上,未见其形,但几千年来,龙一直鲜活存在于炎黄子孙的心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古老的图腾,也是华夏民族从古至今不变的精神载体。而龙舞,则是让龙从包裹着神秘光环的图腾崇拜圣坛上走了下来,用一种亲和的姿态走进民间。
绛县龙舞源远流长。据《路史·后纪》云:“尧有九子,其封于留者为留氏,字亦作镏。后有留累,累亦作絫。以豢龙事孔甲,赐之氏曰御龙。”这是最早记载绛县与龙的渊源,绛县尧寓村乃尧的故里,可见尧时期在这里即开始“豢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更有明确记载:“秋,龙现于绛郊,魏献子问何故?晋蔡墨答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甚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姓曰董,曰豢龙氏,封诸鬷川’”。这段话的意思是:早年的一个秋天,龙突然出现在故绛的城郊。魏献子问,这是什么原因?晋国的太史蔡墨答道:过去飂国的国君叔安,有一个后代叫董父,很喜欢龙,他能够根据龙的嗜好和要求来喂养它们。于是,很多龙都亲近他,他就开始驯服饲养龙,用来服侍舜帝。舜帝赐他董姓,叫豢龙氏,封在鬷川。传说龙非甘泉不饮,董父遍寻天下,终于在鬷川找到甘泉。此水东依凤凰塬,西傍峨嵋岭,北邻紫金山,南通涑水河,水质清澈,水面浩荡。董父结庐而居,在此养龙服侍舜帝。鬷川,即现在绛县西边的董泽湖一带。
据此,可以说绛县是龙的故乡,龙舞的发源地。在汉代,绛县龙舞就非常盛行,远近闻名。在清代,绛县东关村举人王大任父子对龙舞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然后代代相传,成为晋南一带极具影响的民间龙舞。
绛县龙舞分地龙、天龙两种。传统龙舞只在地上表演,所以当地老乡称其为“地龙”,也有“舞龙”“耍龙灯”的说法。龙舞中的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龙身较长,是龙的主体。龙头似驼,龙眼似虎眼,龙耳似牛耳,龙角似鹿角,龙鳞似鱼鳞,龙身似蛇身。在制作这种表演的龙时,用竹篾或者铁丝为架子,外面抹上纸或者是布,龙身的节与节之间,用布缝成筒状连接,然后彩绘其形。龙身、龙头、龙尾制成后,在龙身的每节中部插置蜡梗,下部安置木柄,供表演的人用手抓握。龙舞在开始表演时,舞龙在一名持“宝珠”者的引导下进行,素有“盘龙”“卧龙”“团龙”“滚龙”“九曲金龙”“龙蟠九叠”“单龙戏珠”“二龙戏珠”“盘作砚台”“仰天喷火”等绝技。但见龙随宝珠忽跃忽伏、时缓时急,如凌空飞腾,潜海穿浪,气象万千。其形象逼真,造型威武,具有雄伟、粗犷、凶猛之特色,是典型的中国北方龙舞流派,同时也融进了南方龙舞的节奏明快之特点,深受群众喜爱。
绛县地龙以东关村和郝庄村为代表。东关村的“龙舞”表演开始后,以跑阵为主,有双龙交错跑;有四边形的“开四门”;有龙头向前、龙体左右对称盘圈形的“凤凰展翅”;有双龙相对、扭“8”字形的“长蛇阵”;有对角盘扭的“八宝”“卧龙搅珠”“三环套两环”等。表演时,舞龙手随着龙身的动作,有时腾挪、有时跳跃、有时穿插、有时翻滚,小跑步、八字步、马步、弓步、跪步、矮子步……步步变换不停,动作变化越来越快,两条龙追逐着两颗宝珠,时而昂首如飞腾于云天之上,时而低回如游于波涛之中,狂风闪电般上下翻飞,凌空掠地,左冲右突,翻江倒海,气势如虹,煞是好看。加上锣鼓喧天,高潮处,爆竹齐鸣,万响汇聚,龙亦越加精神抖擞神威大展,在浩浩广场上起伏盘旋,狂舞疾飞,在朦胧烟雾中时而东鳞时而西爪,在翻滚盘旋中见首时不见其尾,见尾时不见其首,形在外而尽传其神,神于内而全展于形,形与神混沌参化,龙与人交融成一,直把一方小小的舞龙场变作茫茫无际的辽阔天宇,变作波涛万顷的浩渺江海。真是“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舞的人不知天昏地暗,看的人不觉眼花缭乱,不由自主瞪大眼睛,张着嘴发出惊叹,仿佛着了魔,如痴如醉。
绛县郝庄村的舞龙一般在夜晚进行。夜幕降临,一支身着盛装的几十人或者百人以上队伍,纷纷点燃龙体内的蜡烛,组成荷花灯、荷叶灯、蝴蝶灯等各式彩灯,在烟火、爆竹的烘托中,每人手托一灯,大荷花灯作龙头,蝴蝶灯当龙尾,来回穿梭游走,龙舞光耀,飘飘悠悠,闪闪烁烁,五彩缤纷,扑朔迷离,蔚为壮观。前来观看舞龙的人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人们的心在狂跳,血在沸腾,于色飞眉舞中将精神气儿与那龙融为一体,在心往神驰中将魂与魄汇入龙的精神世界,与那龙一起狂奔,一起飞舞,一起完成翻江倒海降妖除魔的使命,一起履行呼风唤雨惠泽万方的天职。
绛县飞龙是在绛县地龙的基础上发明的。20世纪80年代初,绛县文化工作者与民间龙舞艺人在传统龙舞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飞龙艺术。在工艺制作上,选用了超轻型特殊材料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先后制出了头角峥嵘、形态各异的腾空飞龙;在舞蹈上,融入当地民间舞蹈《推花灯》《九凤朝阳》的韵律,形成寄刚于柔、寓健于美的特色;在音乐上,将当地锣鼓、铜乐管等民间艺术巧妙和谐地融为一体,使音域更加宽广,节奏更为明快,气氛更为热烈。加之,现代灯光、烟雾效果等高科技的恰当运用,使表演达到炉火纯青、令人陶醉的地步。其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四代氢气飞龙获国家外观设计型专利权。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在香港回归祖国庆典上,在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文化艺术节上,在山西省“两会一节”开幕式以及诸如太原建城2500周年庆典等国内外重大文化活动中,绛县飞龙均应邀表演。随着铿锵有力的阵阵鼓乐声和情舞兼备的条条地龙出场,气宇轩昂、体态优美的飞龙迎风展姿,飘然起飞。它时而低回盘旋,俯瞰大地;时而空中劲耍,蹁跹飞舞;时而搏云击雾,直冲长空。乐舞交汇,千姿百态,气势雄伟壮阔,高潮依次迭起,怎能不使人为之陶醉?近年来,绛县飞龙作为当地的一项名牌文化和特色产业,发展后劲更加强劲。
张志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