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群使用不同颜色社保卡,河南花49万助农插秧,考取“社工证”包分配,还能优先录取为公务员……近期,一些网络账号杜撰、歪解公共政策信息,误导群众、从中牟利,一些谣言伪装成生活资讯,打着“贴心提醒”的幌子吸引眼球、博取关注,不仅严重扰乱网络信息传播,也干扰大众对信息的识别判断与社会的稳定。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倘若任由谣言滋生、传播和扩散,很容易消弭共识、动摇信心、引发对立。正因此,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决定于7月15日至7月21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宣传周”活动,携手各界群众、互联网企业等共筑和谐清朗的网上舆论环境。对于群众高度关切、影响社会安宁的各类网络谣言,就要及时核查辟谣、坚决打击整治,切实遏制编造传播恶性谣言的势头。
网络绝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还是借热点事件造谣引流、非法牟利,必须坚持零容忍态度。相关平台和执法部门需要利用技术赋能提升网络谣言的治理技术含量,强化审核把关之责,守好“责任田”,筑牢“防火墙”。对于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个人,对于借热点事件蹭炒热度、推广引流的团伙,对于网络谣言问题突出的违法违规网络账号,要发现一个依法严厉打击一个,以打开路、以打促治,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
谣言止于智者。在传播渠道、传播形式多样化的自媒体时代,“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净化网络环境离不开公众意识与公民素质的给力。每一个身在信息洪流中的我们,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面对漫天飞舞的各种信息,要多些求证意识,少些随手转发;多些思考分辨,少些先入为主,避免“无意”中成为谣言的放大器。
网络文明,人人有责。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营造全社会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良好氛围,需要多方合力、齐抓共管,需要我们全体网民共同努力,当好网络生态的安全员、维护员和建设员。
李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