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里山河的山西,指尖是一位分辨率较高的作家。从她发表在《福建文学》《散文》《山西文学》等全国各大纯文学刊物的作品可以看出,她的文学磁场是十分强大的,美学视野是非常开阔的,文本价值是潜力巨大的。
在山西的散文界,指尖无疑还是一位具有地理坐标意义的作家。她写出的每一个文字,皆如同一粒粒种子,有着强大的生命内动力和开枝散叶的延伸力。她是一位非常有生活营养厚度与艺术创造高度的作家,独特的文章构造和语言行走方式、美学表达角度,常常给人一种较为强烈的画面冲击和心灵震撼。
想深度解读指尖的散文,你需要听着正版山西盂县话,先吃一碗小米红稠饭,再吃一笼莜面“栲栳栳”,外加一张土豆烙油饼,最后再美美地吃一大碗有着绿宝石色泽的酸菜卤荞面凉粉。你不往肚子里装上几吨盂县美食和盂县方言,是难以读出那些潜伏在字里行间的仇犹味道来的。指尖热爱阳泉,尤其是故乡盂县,一直是她进行散文创作的着力点与发力点。她以故乡为中心,把盂县这块曾经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糅合之地的热土,从历史渊源到未来蓝图,从一草一木到炊烟人烟,从微观到宏观,以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表达。无论是《在我和我们之间》里水红的故事与关于马戏团的记忆,还是《亲爱的影子》里祖母的手掌变在墙上的小马、小兔、小羊的影子,抑或是《漫长的撕裂》里她跟着禾苗的二哥去深山的山坡上捡石板,等等,都洋洋洒洒写出了一种有着视频效果的故事。可以说,指尖的作品内相丰富饱满,外相朴实无华,作品质量稳定,处于让我仰望的运行状态。
我认为,指尖的散文是一座富矿,文本价值不仅为当下读者提供了审美需求与享受的文学价值,对于将来历史学家研究盂县亦具有不可忽视的民俗学价值与史学价值。比如在《谁的眼泪在飞》里,指尖写到了盂县出殡的风俗:“他们(孝子)将棺材上的绳子挎在肩头,手里拄着孝杖,弓着腰,嗡嗡地哭着,缓慢向前走。棺材后面,便是闺女媳妇们,披着婆家和娘家送来的又宽又长的白布,在后面边哭,边跪,边走。一时,男声女声粗声细声混淆一通,那哭声变得无比壮大。旁边观看的老人会点头,似乎赞许着这样的大气势,乃至心生羡慕。因为大媳妇要撒钱,所以我们小孩更多都跑在她身边,看她一扬手,就一哄而起,为能捡到一分二分钱。在五道庙,人们将棺材停下,孝子们的嚎哭真正开始了。”再比如,在《芝角山下》指尖不仅为清代三晋名流王珻与山西巡察使黄佑的交往进行了精到的叙述,还对盂县王珻家族的来源,王珻对盂县文化的繁荣做出的贡献等等进行了挖掘与呈现。类似这样对仇犹民俗与历史的表达,指尖在许多文章里都有根脉所寻,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可以说对于盂县的文脉,指尖的关注度是来自骨子里的,她笔走龙蛇,以山药蛋派文风,为盂县民俗的传承与研究留下了鲜活的文字。
指尖是一位善于探索的笔耕者,她将阳泉的散文创作从传统风格,转向了一种厚实厚重的创新式文本。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指尖将小说创作的审美张力,悄悄移植进了散文中。大家都知道,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功能,但是这种功能在指尖的散文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比如今年第七期《散文》发表的《绿鲤鱼》,主人公文会的形象力透纸背、跃然纸上。这位把石块、沙子、腐烂的水果都当美食吃,自己挖的陷阱自己又掉进去,面对同伴们取笑他的“大合唱”,他也跟着笑的特殊人,成了指尖笔下与内心的疼痛。但是你不要以为文会傻得不知人间冷暖,当面对一只蝴蝶的死亡时,他又像个孩子似的哭得波澜壮阔的。最后作者通过文会喜欢上了一头驴,把驴叫成“绿鲤鱼”,然后过渡到把自己叫成绿鲤鱼,一个智商虽然低,情商却非常高的善良人物形象,在她的“指尖”成功地塑造了出来。同时,我认为《绿鲤鱼》还是一篇解读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理论的典型范文,从一开始写文会之被人嘲笑,再到中段部分文会生病、铡草……读者渴盼的绿色鲤鱼一直没有登台亮相,正觉得这篇文章是不是跑题的时候,绿鲤鱼在该文的大约四分之一处跃出了水面,让人对绿鲤鱼的真正含义肃然起敬,对作者的妙笔生花心生敬仰。
指尖的散文作品中所包含的精神基因,是一种顽强、执着、温暖的能量。她数十年如一日,表达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表达着自己对于人间复杂性、多样性地体验。文本呈现出的信息,融合了她的人生阅历与思想情感,并以这样特殊方式,显示出一个作家独特性的价值存在。比如在《告别》里,她写到自己搬家后,将旧宅租给熟人又将产权过户给熟人的故事。结果很让人吃惊,指尖写道:“有一天,我回去取东西时,看见他将门锁也换了。那瞬间,突然感觉到冷漠,排斥和拒绝的气息从屋子的角角落落氤氲到空气中来,所有的东西,都归止于合适的位置上,曾经的时光,消散无踪。在屋子新主人的挽留声中,我连注目礼都省略掉,转身疲惫而感伤地走出熟悉的小区。”
总之,指尖的散文创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如果要说不足之处,窃以为是缺少一篇有口皆碑的代表之作。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她仇犹气质的表达方式与能力,让她如同骑着一匹白狄族的骏马,穿越了两千余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坛留下带着花香与墨香的印迹。
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