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走读山西》系列丛书告诉读者“来山西就是在历史中遨游,在山河中行走,就是在读一本家国的大书,行一场人生的壮游”。
《走读山西》系列丛书多册,涵盖了山西的历史文化、戏曲民歌、壁画雕塑、古建戏台、红色文化等多个领域,我有幸得到其中的一本,就是张石山撰写的《大话山西》。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故简介作者如下。
张石山,山西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曾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石山还是山西民歌演唱家、段子手,和他相处,听他的段子绝对让你捧腹大笑,忘却了一切忧虑烦闷。
张石山是小说家,曾有两个短篇获中国作家协会授予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一篇是1981年获奖的短篇小说《镢柄韩宝山》,一篇是1983年获奖的短篇小说《甜苣儿》。三年内两次获得全国奖,在山西是唯一的。
张石山不仅以小说创作享誉全国,而且有《被误读的〈论语〉》《拷问经典》等文史方面的专著显示出他才华的另一面。
《大话山西》有《总序》:“山西形似一片绿叶,在这里,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踩一个脚印就能看到历史,厚重文化是它的亮彩底色,青山碧水是它的盎然生机”,“走进这片树叶,历史记忆呼之欲出”,“走进这片树叶,文化传承跃然其上”,“走进这片树叶,表里山河雄伟壮阔”,《总序》以诗一般的语言把读者带进这片肥田沃土,领略山西之大美。
张石山在《自序关于“天命之省”》中更是激情满怀抒发自己热爱家乡之情:“山西人爱山西,正如我们每个人爱自己的家乡,这是爱国者的质朴而崇高、具体而真诚的情感表达。”
“本书《大话山西》列举了许多山西之‘大’”;“山西是华夏历史文化大省,是农耕发祥大省,是民族融合大省,是戏曲民歌大省,是北方语系中操独特‘晋语’的方言大省,是对整个华夏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天命之省。”让我们细细聆听作者怎样述说这山西的“大”。
作者以渊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以文化学者的身份说山西之“大”。“表里山河”是山西人形容山西形胜殊绝、意蕴深邃的地理地貌的词语。张石山从儒家经典《左传》对这片地域的定义、山西独特的地理地貌内外环境、古老的神话传说和自然遗存,佐证“表里山河”这一称谓的来历。更以“历史何以选择了洪洞”“‘表里山河’有出处”“明山秀水遍山西”“物产丰富铸造辉煌”“北方语系中独特的‘晋方言’”“为什么只有山西是两道长城”“‘洪洞移民’的谜底”几个段落详细解读,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抽丝剥茧,寻幽探微,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作者以深沉的怜悯和含泪的笔墨抒写洪洞移民的悲伤和无助,“在根植于洪洞县的那株著名的大槐树下,人们牵衣顿足,一片哭声。哭声惊动了大槐树上老鸹窝的禽鸟,乌鸦哀鸣,随后大雨滂沱。滂沱大雨和着百姓的泪水,溢满山川。”“汾水悠悠,泪水悠悠。泪眼模糊的回望里,大槐树也只剩下一个轮廓。团团树影,大家最后还能看见的,是大槐树上那个大大的老鸹窝。”至今留下一首民谚:“问我老家在哪厢,洪洞县里老鸹窝。”洪洞移民付出的代价,换取到的是华夏人种在大半个中国的再次繁衍。张石山满怀激情、眼含泪水歌唱了生生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
作者以满腔热情和家乡人的身份细说山西的早期文明:征服太行、跨越黄河、穿越长城。
表里山河,经久传唱的山西之大美,其实“最为完固”,也是山河阻隔,等于一种完全封闭,“毕竟是一种严酷的真实、真实的严酷”,冲破与跨越是山西的亘古命题。
我们的祖先征服太行,用难以想象的勇气和毅力,经过漫长的艰苦开拓,开辟出了著名的太行八陉。
我们的祖先跨越黄河,在黄河流经山西的躯干上开发建造渡口、架设桥梁,在晋陕大峡谷发展航运事业。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三大渡口曾经见证山西远古时期的人们对黄河的跨越。那是华夏古老文明直根壮大后的伸展与漫漶,是文明演进的本身。”“巍巍太行,滔滔黄河,到底不曾阻隔了文明的雄壮突围与伟大跨越。”
我们的祖先穿越长城,走西口,“支撑了晋商辉煌的崛起,带动了文明的撒播,促进了文化的互动,实现了穿越长城的民族大融合的梦想。”
作者以无比崇高和敬畏之心赞颂忠诚义士,彰显忠义文化,探求中华文明的源头。
“蚩尤冢凭吊”,历来战争有胜有负,何必以成败论英雄。运城盐池东南有蚩尤村、蚩尤冢。蚩尤村民俗,每逢蚩尤忌日、生日,历来都要闹社火、唱大戏,他们甘愿服膺蚩尤、祖辈祭祀蚩尤。近年来,在学界还有将蚩尤与炎黄并称中华人文三祖的提法。作者感慨:“失败的蚩尤,不幸的蚩尤,在正史之外,在民间正义这里赢得了尊重和纪念,因而赢得了永生”,“也反转证明了整体华夏文明兼收并蓄的宽广性和包容性。”
“磨笄岭遐思”,赞颂代国夫人的正义与仁善。代国夫人是赵襄子的姐姐。代王离世后,代王的弟弟要娶其嫂为妻,夫人不从,“她选择了大义、道义与正义。”她“死得无比刚烈。她磨快了原本是用来簪绾长发的笄子,自尽而死。”作者感慨:“代国夫人‘义无二夫’,她的丈夫与孩子们却统统被残忍杀害。这是怎样令人椎心泣血的悲剧啊!”在代国故地,即今代县,民众自那时起,将靠近县城的一座山命名为“磨笄岭。”
“豫让桥怀古”,悲歌义士报主之深情。作者说:“纵览豫让为主人报仇的整个过程,可谓惊心动魄。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其所作所为,可谓极其壮烈。”原因是“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豫让之事感动后人。明代大儒方孝孺作《豫让论》,收入《古文观止》。今太原晋源区的赤桥村有豫让桥,因豫让血流桥下亦名赤桥。作者说:“从古代流传至今的豫让桥,有过倒塌倾圮,历代多有修缮。实物的豫让桥,石头会风化,桥梁会倒塌,但在永恒的民间传说中,‘豫让桥’这个名字,这一词语,所负载的历史文化记忆,将永生不死。”
作者以史家的笔法“下河东,追怀晋文公”“上盂县,且说仇犹国”“走雁北,解读胡服骑射”“赴高平,讲论长平之战”,评说先民古人、论证历史事件,这“下、上、走、赴”极显作者的文化功底、锐利眼光和认知感觉。
“下河东,追怀晋文公”,作者赞颂“晋文公称霸,将‘尊王攘夷’当成了晋国的国策。晋国维持中原和平,主持国际公义,坚持了一百多年”。“历史选择了晋文公,晋文公因其辉煌业绩而光耀史册。”山西称“晋”以及“三晋”之说都是沾了晋文公的光。
晋文公之定谥“文公”可不一般。作者引《逸周书·谥法解》:“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重耳死后卿大夫为其定谥‘文公’”,这样的评价可谓至高无上了。作者用不少笔墨大写晋楚城濮之战中的“退避三舍”,彰显信义于天下,极言晋文公之诚信也。晋文公以维护华夏核心价值的道德制高点,而使晋国复兴,担当起大国责任。作者称颂晋文公,“他绝不仅仅是山西一地的荣光,他是我们整个华夏族群文明史上的英杰。”
“上盂县,且说仇犹国”说仇犹国君从国力实际考虑,不愿意生灵涂炭,决心兵不血刃,接受了楚国赠送的大钟而最终消亡,“仇犹国国君乐于接纳大钟,正是对文明的一种向往与接纳”,“对仇犹国而言,是一种介于被动与主动之间对先进文明的接纳、拥抱与皈依。”
“走雁北,解读胡服骑射”,作者赞扬赵武灵王赵雍提倡胡服骑射,强壮了军队,保卫了边防,倡导民族融合、和合万邦,“华夏文明因而成为一个善于吸纳异质文明、不断吐故纳新的伟大文明,成为一个雍容博大并且勃勃生机的文明。”作者满怀激情地赞颂:“发生在战国时代的‘胡服骑射’,是一次伟大的先行实践,‘改革’与‘开放’,从此成为我们华夏文化的一个特质。这样的特质,使我们的文明成为一棵常青之树,成为一条永不枯竭的文明长河。”
“赴高平,讲论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秦军将领白起坑杀被迫投降的赵军40万,残暴至极,骇人听闻。作者深入评述长平之战的起因、过程,以及骷髅庙、白骨坑等战争遗存。作者痛斥秦朝的暴力、暴政,“屠戮制造了仇恨,压迫逼出了反抗。建筑在屠戮制造的仇恨之上的大秦帝国,几乎是在瞬间,土崩瓦解。”民间的吃食“白起豆腐”,“其中有历史记忆,有刻骨的仇恨与诅咒。”
从以上的几段论述可见作家张石山的见识之广博、思想之敏锐、语言之犀利,导引读者穿越时空、纵览三晋大地,知我山西之大、之美、之奇、之绝,“在破坏与重建中绽放,在阻隔与封闭中涅槃”,诚哉,大话山西,天命之省。
韩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