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关于灵魂与生命的追问

——读《旅行中的生死课》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对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国人向来是颇为期待的。君不见那些古城名镇或者奇山异水,只要一到节假日,总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为什么人们乐在其中呢?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言,旅行能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
  中国生死教育先行者陆晓娅退休后开始自学基础英语,到2019年,她终于敢一个人出国旅行了。当她徜徉在古代文明遗址、浪涛拍岸的悬崖、名人故居、博物馆的时候,陆晓娅觉得仿佛总有无声的对话在发生。这些对话是她与一个个灵魂相遇时激活的感受和思考,让她在旅行中时时心跳加速。陆晓娅常常做旅行的梦,有时是在机场换乘,有时是提着行李赶火车,有时坐汽车在山路上盘桓,有时在湖边、海边徒步……最终,陆晓娅的这些梦境和旅途中关于生与死的思考,都变成了一页页生动鲜活的文字。
  陆晓娅最新出版的《旅行中的生死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收录了《与欧文·亚隆一同感受生命中的爱与痛》等19篇旅行随笔。在旅行过程中的见闻与思索,情感与追忆,其内容丰富有深度,并带有作者人生质感的意蕴。而这样的旅行也反过来影响了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在作者丰沛的书写里,死亡与离别是最重要的线索,串联了时代、地域、人物、文化、历史、文学、学术等诸多方面,而这些最终都汇于她对生命的理解。
  譬如在《哪一片海可以疗愈我的忧伤》中,作者因为母亲去世莫名地忧伤。她渴望能看到一片能镇住自己的海景,作者在爱尔兰岛的奥赫里斯角,一个被大西洋波涛包围的偏僻海角的悬崖上,见到了咆哮着的大西洋:“悬崖上面,没有象征人类文明的灯塔,只有一片望不到边的草地。我站在悬崖和草地之间,像一棵渺小的人形树……”生死,常常是沉重的话题,而在旅行中与生死相遇,在旅行中思索生死,却有了别样的意味。作者指出,奥赫里斯角悬崖上强劲的风和悬崖下的拍岸激浪,在触觉、听觉上都更有力度,当它充盈你的感官时,可能让你感到害怕,但也能同时让你更强烈地体验到当下存在。通过中外海景在现实与文学作品中的对比,作者探讨了海洋对于东西方文化与民族性的影响。作者认为,我们如果疗愈悲伤需要与壮阔的事物相遇,与更具永恒感的大自然相遇。在这种相遇中因体验到生命的渺小和脆弱,而更想好好地活着。

邓勤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9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7期

  • 第2023-08-06期

  • 第2023-08-05期

  • 第2023-08-04期

  • 第2023-08-03期

  • 第2023-08-02期

  • 第2023-08-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