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相信许多人对这句响亮的口号耳熟能详,内心充满着激情洋溢的美好回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体育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从设立“全民健身日”,到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运动健身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深刻地融入每个人的生活日常。
正在大同召开的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不仅设有竞技体育项目,而且设立了22个大项、248个小项的群众体育项目,充分体现了全民参与的省运会理念。如,一些关注度不高的项目门球,也亮相省十六届运动会,来自全省12支队伍的24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共享运动带来的快乐。
群众体育的着眼点是强身健体,增进交流,提升生活品质,强调的是普及性、广泛性、参与性。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正不断强起来,更多百姓爱上运动、参与运动、主动运动。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省体育场地共有11.62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6平方米,较上一年人均增长0.15平方米,全国排位大幅跃升。目力所及,遍布城镇社区和乡村的健身设施不断完善,无疑为群众体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搭建了必要的平台。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不仅需要开展的平台,还需要展示的舞台;不仅需要市场的推动,还需要推动市场,开拓市场。
事实上,群众体育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全省585个社区开展社区运动会,为群众提供身边的体育赛事活动。具有地域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如雨后春笋遍及三晋,永济五老峰登山节、榆社环云竹湖山地自行车嘉年华、忻州摔跤节等群众体育赛事迅速成长,应者云集,已成为展示我省形象的亮丽窗口。值得借鉴的是网上走红的贵州村BA和村超赛事,已经成为现象级的盛会,产生的效果已经突破了体育本身。这说明,群众体育可以成为品牌,成为文旅产品。
全民健身不仅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一环。如何能把群众体育的积聚效应,转化为品牌效应,进而引导和发挥市场效应,是我省“大群体”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社会各界倾心助力,合力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体育更加蓬勃向上。
李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