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朋友因为很喜欢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的田园意境,退休后便回老家杜庄村搞了一个小小农庄,过起了躬耕陇亩的农家生活。几年过后,农庄打理得有模有样,吸引了众多亲朋故友前来观光度假,也为当地乡村旅游增添了一抹亮色。
那年,当收获的季节来临,我们一帮人相约结伴前去品秋尝鲜,过一把田园生活瘾。天刚放亮,我们七八个人分乘两辆车出发了。早间的城市安静得像熟睡的娃娃,来往稀疏的车辆也像怕惊扰了这个孩童的梦境,悄无声息地行驶着。眨眼间,已到达了目的地。静谧的村庄用清新的空气迎接我们,顿时感觉神清气爽、精神焕发。从钢筋混凝土编织的城市来到视野开阔的乡下,看什么都很新鲜。一片片绿油油的菜地就是眼中最美的风景。农田里生长的作物、院子里李子树、苹果树上的累累果实和葡萄架上一串串紫莹莹的葡萄挂满了露珠,发散出各自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
放下行包,主人便领我们到田里掰玉米棒子。他说,刚掰的玉米煮了吃最甜,一过夜甜度和味道就打折扣了。我们兴致勃勃来到田间,田埂的泥土很疏松,踩上去软绵绵的,一种温润在脚板底下流动。我在玉米林中穿行,品尝收获的喜悦,感受安静的美——已经不能用美来形容,这更是一种享受,而且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得到。
欢声笑语中,带着满满的“战利品”回到房间,轻轻剥下嫩绿而又湿润的外皮,玉米的清香味在房间里弥漫开来。“咕嘟咕嘟”玉米在锅里欢快地唱着歌,说话间就出锅了。大家搬了小板凳坐在屋檐下,边啃玉米边欣赏满目葱茏的田园风光。新鲜的玉米入口,果然有一种特殊清甜的味道,爽爽的。
啃了玉米,用过早餐,女伴们已迫不及待地带着准备好的行头,到院里花草树丛之中拍照了。省城回来的王女士在葡萄架下选好了站位,摆了个优雅的pose,众人同时举起手机、相机,按动快门,颇有老记们抢镜头的范儿。年纪最轻的小孙向我们推荐上镜的最佳动作——牙疼、头疼,她惟妙惟肖地做着示范,逗得大伙儿捧腹大笑。
主人送来刚沏好的茶和啤酒,大伙儿乐够了,坐在葡萄架下,品茶喝酒,尽情享受闲逸的农家生活。打开话匣子,谈天说地,回忆过往,相知相聚的快乐让人陶醉。主人还给我们普及了几种蔬菜的种植常识。他说,葫芦是先把种子浸泡发芽后,再一窝一窝点种;茄子、西红柿是先把种子育好,等秧苗长到三四寸高时再移栽;黄瓜种子直接撒播在浇水后的潮湿的土地上,然后再盖上薄薄的一层土。当辛苦侍弄的蔬菜作物长满园子时,也是享受丰收美景的时候。浓香的芫荽、青绿的菠菜、翠嫩的芹菜……满园绿油油焕发着勃勃生机。新鲜的黄瓜青翠欲滴,是佐餐佳肴;丝瓜入菜,清香滑润甘美;西红柿当水果吃,沙甜可口,就连野生的马齿苋、苦菜等都是天然抗菌佳品。农家生活就是这般色香味俱全,平常的生活也被调剂成了香喷喷的日子。
此情此景恰似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朋友饱含深情和诗意的描述,让我们都听醉了。这就是他为什么要舍弃城里安逸的生活,缱绻于田园之间的原因,因为他找到了情感的最好归处,生命里最真实的地方。
忽然,空气中飘来炸糕、豆粥、大烩菜的香味,如丝如缕,飘逸升腾,钻入鼻孔、心肺、肠胃,激活了食欲,用餐去!
黄昏将至,晚霞映红了天际,依依难舍这空气清新、吃喝天然、行止自然的美丽田园生活。不由得又想起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名句,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与嘈杂,只有公鸡“喔喔”打鸣,母鸡“咯咯”产蛋,还间或有几声狗吠,叫得悠悠闲闲,让人一步一回头。
宋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