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养老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高龄、失能、独居、留守等老年群体不断增多。围绕养老问题,省人大代表通过调研,提出针对性建议。
“我国传统习惯中,居家养老占绝对主流,而据测算,我国每年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其中约一半发生在家中。”省人大代表晋昕分析,快速城市化未能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已有生活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难以满足老龄社会的要求,居家环境、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出行等各方面普遍存在不适合老年人生活和使用的问题。对此,建议通过适老化改造解决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诸多不方便,增强老人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首先是建筑硬件改造,包括地面、出入口、通道的无障碍改造,扶手及抓杆安装,地面防滑处理等。其次是配备辅具,包括轮椅、助行器、浴凳等。三是配备智能化用具,例如防走失手环、紧急呼叫设施、远程断电装置等。关于改造的费用,她建议采取“政府补一点,家庭付一点”的方案,根据年龄、生活状况等不同类型分别给予100%、80%、40%或20%的补贴。
随着老龄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出现大批空巢老人,相比于城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养老能力相对薄弱、农村养老问题更加严峻,更值得关注。
省人大代表郭小燕表示,各地为了切实解决农村养老难题,先后利用闲置校舍或厂房改建成农村日间照料中心、敬老院等,进行“互助养老”,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互助养老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养老保障技术不足等问题。对此,她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出台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等,在资金上进行倾斜,建立农村互助养老专项经费,鼓励引导民间资本通过承包、委托、联合等经营方式,参与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同时要落实养老服务业的统一指导、管理和监督职责,推动信息共享,强化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建立健全服务制度,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完善行业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养老服务行业提质扩容。
本报记者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