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县域

【策论】千方百计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中国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日前,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列入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持续夯实基础支撑的六大支撑之一,其现实意义愈加凸显。在推进路径中,千方百计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眼睛不要只盯在大城市,中国更宜多发展中小城市及城镇”。截至2021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7%,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对县城综合承载能力都提出新的要求。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顾名思义,各具特色,就是不能“千城一面”,而要因地制宜,科学把握不同县城的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富有活力,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将县城打造成为人口和服务的集聚地;宜居宜业,就是既要有与人口规模相匹配的公共资源配置,又要有就业容量大的特色产业支撑。而这些以“人”为核心,以“城”为载体,以“产”为主体,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的发展模式,正是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的关键所在。
  要承载发展,必须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短板。有了好的基础设施,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比如,长子县县城将20余条“小街小巷”变成“六纵六横”的城市路网,并建成了全省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为当地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提供了有力支撑。但还有些县城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很大差距,亟须促进停车场、充电桩等交通设施,水电气暖、防洪排涝等市政设施,文化场馆、体育场馆、大型商贸市场等文体商业设施,尽快建设完善、提档升级,通过一个个“小切口”,扎实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要集聚人口,必须健全县城基本公共服务。有了完善的公共服务,才能吸引人、留住人,促进农业人口就近城镇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公共服务”成为高频词,总共出现了31次。在浙江,“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来,公共服务大幅提升,大批年轻人选择回流到县城或乡村,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实践证明,县城要以人的发展为重要关切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供给质量,包括每个县城都要有好的高中、好的医院,有方便的就业平台、零工市场,以此增强县城居民和进城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县城的承载力、吸引力、人气值。
  要夯基固本,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发展县域经济,没有统一模式,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就我省各地而言,要充分发挥开发区、专业镇、文旅康养集聚区等集聚县域产业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依托特色专业镇建设,做强本地传统优势产业。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必须行有方向、干有抓手。要牢牢牵住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这一牛鼻子,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为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陈力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6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4期

  • 第2023-08-13期

  • 第2023-08-12期

  • 第2023-08-11期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9期

  • 第2023-08-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