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刚收割完的麦茬、黑黝黝的田地、远处氤氲着淡墨痕般的袅袅起伏和辽阔无垠,我行走在田垄间,寻找……
这是我经常进入的一个梦。
醒来后仔细思忖,总觉得那么厚的黄土、那么浓的地气、那么眼熟的氛围,不会是别处,不是土地比较贫瘠的故乡,那只能是,山西最南端——丰饶的运城。
随着年龄渐长,越来越发觉,我对运城其实一直怀有深深的向往。
30多年前,我在运城一所中专读书,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但实在胸无点墨、目空一切。那时,感觉运城只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城。
岁月倏然而过。这些年,不,恰似一夜间,全国,包括山西各地,都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改变。曾经生活、学习过的恬静安逸的运城,曾经爱恨交集的情愫跃动的运城,曾经觉得无足轻重不过一片挥去云彩的运城,自毕业未曾再见但一直搁置不下的运城,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呢?我想去看看。
尤其是,当初的青涩和草率,在有着漫长而神秘的历史文字的日益浸染和熏陶下,变得沉静而多思,我内心越来越喜欢和钦慕传统文化;而中华5000年的文化和文明,几乎哪一时刻都绕不开河东运城,就像上古结绳记事的那些结,离开了河东运城,讲述或记录中华历史和文化,就会有一种訇然割裂或绷断的严重失落。所以,运城,这位看似貌不惊人隐居乡间的耄耋长者,对我,越来越多了一份厚重的慈祥、一种探究的好奇,和一种虔诚的向往。
二
我长时间都想象着古老河东大地的模样。
想到运城,首先想到武圣人关羽的解州关帝庙。这是我当年在运城读书时,拜谒过的唯一一座名人庙祠。忠义礼智信,勇敢赴沙场。但武圣人的经典造型,并非横刀立马、驰骋疆场,而是,秉烛夜读《春秋》。
真没想到,这位英武天下的盖世英雄,竟以如此儒雅示人。
多年后再仔细想,才理解这也许并不奇怪。
大约从上古三皇五帝的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开始,河东大地,作为“中国”之肇始,就文化流布、文气沛然、文脉绵长,荀子、张仪、司马迁、郭璞、王勃、王维、柳宗元、司马光、薛瑄、关汉卿等等杰出历史文化名人连绵辈出,由此也激励和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魂魄和血脉。虽然身为武将,关圣人焉能不受到这种浓郁地域传统文化的强烈习染?抑或可以说,关羽之所以能成为武圣人,缘于他已经远远超脱了普通武士的“匹夫之勇”,更多得益于他深厚的儒学文化修养和素质。
对历史文化的越来越熟悉和了解,让我深深地沉陷在那些堆满历史文化的厚土般的文字尘埃之中。特别值得欣喜和自豪的是,大名鼎鼎的河东卫氏竟然被我发现跟大同扯上了关系。
研读九卷本《中国书法史》得知,河东著名的书法世家卫氏,始祖卫暠是代郡(大同阳高一带)人,因儒学显名天下,受到汉明帝宣召。
一路迤逦,翻山越岭,行至河东安邑时,年老体衰的卫暠不堪颠簸劳顿去世,遂安葬定居于此,成为河东卫氏“一世祖”。卫氏家族定居河东后,依然儒学传家。东汉末,卫暠的四世孙、著名书法家卫觊被一代枭雄曹操任用,卫氏门第开始逐渐兴盛。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初,(胡)昭善史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并有名”,但在五人中,陈寿记叙最详尽的则是卫觊书法。其后,卫觊子卫瓘,卫瓘的儿子如卫恒、卫宣、卫庭等,卫恒的儿子卫璪、卫玠,以及卫恒族弟卫展,卫展妹卫铄也就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夫人等等,都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青名,卫家书法由此持续辉煌了150多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书法卫氏”奇观——历史上只有稍后的王羲之家族可以与之比肩;尤其可贵的是,书法卫氏直到今天依然颇有传人,如当代著名书法家卫俊秀等。
三
仿佛冥冥之中的召唤和呼应,那年的圆梦之行,恰恰缘于我所喜爱的文字写作。
这是一次采风活动。车子一路南行,就像一艘快船航行在绿色的海波之中。三晋大地,现在无论山川、丘陵或平原,几乎到处都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那绿的树叶黄的树叶红的树叶,高高低低、远远近近,幽雅而自然地装扮着三晋大地。我的眼睛犹如摄像仪,努力想记录下所有这些美好的细节和瞬间,但突然,想起曾经看到一幅太空照片,显示的是,世界那么大、周边那么绿,偏偏只有鸡状中国赤地千里、环境恶劣。我不由得摇头笑笑。也许,那不过是子虚乌有的捏造,或别有用心的企图;也或许,那还是几十年前的老皇历吧。管它!今日之山西、今日之中国,只要你有一颗平常心,其实就会发现,世间多的是阳光、清新、奇妙,和大美!
一晃间,晋中过了、临汾过了,运城的稷山也倏然而过,很快就进入到盛产笑话的“中国万荣”。其一,路旁果木林铺天盖地,红黄白隐约诱人;其二,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到处铺展在乡间道路上。多少年都没见过农村这种景象了,但可贵的是,这里竟依旧坦然保留着农耕传统的典型做派。而下榻万荣宾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则是这样几条晃眼的红色条幅:祝贺万荣老年书画展圆满召开!宾馆内外,农民样的中老年人成堆成群、穿梭往来,彼此或走或谈或比画。我想去欣赏一下这些农民书画,宾馆人员说,活动其实已经搞完两三天了,但这些人还不走……
我不禁对眼前这些“相见恨晚”的农民书画家心生敬意。一定是,这些河东老农们的骨子里分明铭记和雕刻着四个字:耕读传家。他们追求丰衣足食,但他们时刻也不忘用文化丰富自己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理想。沿路我看见,这里很多村民的高大街门门额上,就雕刻着这几个字;我相信,几千年前和几千年后,这里的人们,也一定都铭记和秉行着这几个字。
耕读传家。耕读传家。耕读传家。
这,就是传统。这,就是文脉。这,就是看得见的真正的传统中华文脉!
晚上,宾馆不时隐隐约约传来咿咿呀呀的唱戏声。多少年都没听过眉户剧的调子了,循声找去,只见附近一个广场的戏台前,密密匝匝地围拢着或坐或站的上千名观众,大家似乎都沉浸在遥远而古老的戏曲文化之中,就像30多年前故乡人们看北路梆子的情形。但我知道,故乡的戏台已经闲置在当街太久太久,它们几乎变成了热闹市场前面最孤独衰老的看客;而运城乡镇间的戏台,依然热切地投入、依然向往地沉浸、依然青春永驻。
四
以崇敬的心情,我和作家们分别瞻仰了万荣的薛瑄祠、夏县的司马光祠,和闻喜的裴度祠。
河东大地不光文人辈出,政治家、军事家及各类古代先贤都层出不穷。比如闻喜县裴柏村的河东裴氏,史载就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多人;尤其值得敬重和惊异的是,这数千名官员中竟没出过一个贪官污吏!因而,这小小的山村声震华夏、享誉中华,人们都叫这里为“宰相村”。
政不离文、军不离文,工商农艺亦都不能离开文化,特别是,塑造人思想和灵魂的优秀文化。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离开了优秀文化的浸润,就不可能持久、顺利、健康发展;一个人,离开了优秀文化的充分滋养,就可能会失却了具有内蕴的高贵和高尚。
而巍巍河东大地上,这样的人才渊薮,肯定不仅是因为护佑他们的后土祠屹立于此,也不光是因为这里人杰地灵,我以为,其更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昂扬积极的优秀文化。
据说,裴柏村村民自汉代就流传有这样一个风俗:挂旗。生儿子,门额挂旗“建国英才,祖国栋梁”;生女儿,则挂“巾帼英雄,金枝玉叶”;甚至还要在门楣上挂两根带叶的青竹,寓意茁壮成长,将来做人做事高风亮节。《旧唐书》传裴度:“从人臣事君,唯忠与义”;《新唐书》言裴度:“其威誉德业比郭汾阳。”北宋温国公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清廉俭朴,不喜华靡。”“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尤其是,他年轻时就誓言“履义蹈仁,以德自显”,一生“忠清粹德”,成就卓著。明初的薛瑄,“修己敬人,复性养德”,终成一代宗师大儒……
时代不同,河东古贤高德相似。由此观之,良好的人品必定缘自长期潜移默化的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染濡,而高尚纯粹的人品,其核心就是儒家积极倡导的德:道德,德行,懿德。
德,不光决定了一个人的人品,也抒写着一个人身前身后的历史。
念及于此,我静静地站在这些古代先贤面前,内心合十,唯愿自己能向善、向公、向纯、向美……
这,大概就是我一直企望梦回河东大地的一个初衷吧。
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