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玉米地郁郁葱葱,一畦畦大棚蔬菜长势喜人,一处处标准农田规如棋盘……初秋时节,行走在朔州市朔城区的乡间地头,处处可见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朔城区紧紧围绕农业“增量、提质、增效”这一目标,以科技强农支撑,不断培育壮大特优产业,积极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发展模式。聚力打造现代化农业强区,全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闯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向技术要效益 良法种出粮满仓
“这项技术真是很不错,去年春天风大,玉米全吹倒了,可是咱膜侧的就不受影响,全部上来了。”8月15日,朔城区滋润乡南西河底村种植户王富高兴地说。
南西河底村的变化,是朔城区采用膜侧播种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朔城区坚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点推广玉米及杂粮膜侧播种技术,让这项有着省时省力、耐旱保墒等多种优势的农业技术“遍地开花”,成为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促进粮食稳产保供的“好帮手”。
据了解,膜侧播种不打孔、不放苗、不开沟,极大地减轻了劳动量,此外它还具有抗倒伏、抗旱、抗早衰、地膜好回收等众多优点。截至目前,朔城区膜侧播种机保有量达1400台,可实现日播300亩的能力,全区膜侧播种面积50万亩,种植品类从玉米延伸到了各类小杂粮。
“化学除草对技术要求很高,近期气温高、种子发芽快,要把握好喷药时间,一般种植后一星期内必须喷施封闭剂药。配药时注意进行二次稀释,机械喷药亩用水量120斤—150斤最佳……”连日来,朔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淑兰带领农技人员来到瑞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田,就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除草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近年来,国家鼓励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一年两收,达到扩大豆、稳玉米的目的。但由于大豆和玉米之间的差异,两种作物复合种植后,除草成为一个难题,可以选择的除草剂种类更加狭窄。今年朔城区在瑞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专门就两种苗前封闭除草剂进行喷施效果对比,为今后农户正确选择除草剂提供科学依据。
“收获很大,手把手地教,让我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有了农技人员这样贴心的服务,我们对今年的稳产、增收更有底气!”合作社农户纷纷表示,对这种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的服务方式感到很满意。
向品牌要效益 特优种植蹚新路
洪涛山下,桑干河旁,朔城区神头镇下西关村的千亩稻田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今年预计平均亩产900斤以上。收获的稻米经过加工,除在本地销售外,还销往太原、北京等地,每亩收入在3000元左右。”种植户石云宝笑着说。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朔城区坚持走特优产业转型发展路径,发展“一村一品”,把特色做特,优势做优。立足自然禀赋,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将过去的“改地适种”调整为“改种适地”,走出了一条以稻治碱、以水治碱的新路子,2023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800亩,让“沉睡”的盐碱地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
走进朔城区朔新农业科技园区,一排排圣女果的藤蔓上挂满了果实,成熟的红果子如同鲜红的玛瑙,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诱人,处处展示着现代农业的神奇魅力和丰产高效的景象。
近年来,朔新农业科技园区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为支撑,全力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集“种植—加工—保鲜—贮藏—销售”为一体的圣女果产业化经营体系,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而在神西村,该村在2018年成立了朔城区甘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数年建设,逐步建立起了神西千亩彩椒种植园区。通过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以技术指导和包产包销的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彩椒种植,不断扩大彩椒种植规模,让彩椒成为百姓致富增收的“法宝”。一大批彩椒远销俄罗斯、泰国市场。品牌化、规模化的种植让神西彩椒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
“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农业‘特’‘优’战略,采取‘引进能人+成立合作社+政府扶持+农户参与’模式,因地制宜建设了利民高原夏菜、贾庄枸杞、小平易玫瑰、沙塄河圣女果、窑子头彩椒等十大种植基地。与此同时,我们还以基地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不断创优农业品牌。目前,全区拥有区域名牌产品10个,规模逐年扩大,美誉度逐年提升,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特优农业的信心和决心。”朔州市委常委、朔城区委书记张震海说。
向规模要效益 生产托管绘丰景
“我们乡在2000亩托管土地上铺设了滴灌设施,每亩能增加收益200多元。”8月13日,朔城区贾庄乡贾庄村村民王鹏飞笑着说道。
小田改大田,农民心里甜。去年以来,朔城区以推进农田托管专项行动为契机,积极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思路,畅通“小农户、集体组织、托管服务主体”三者之间的有机衔接途径,通过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降本增效,同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托管面积达到20.8万亩。不仅解决了劳力不足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质效,还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在工作中,为组织实施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加快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朔城区配套制定出台了《朔城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实施方案》和《朔城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指南(试行)》,有针对性地破解当下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存在的土地细碎化、农村“空心”化、规模经营难、良种良法推广难等问题,让“补丁地”聚成“整块田”、分散自耕变为规模经营、粗放管理走向精细调控。
与此同时,朔城区积极整合省级农业生产托管项目、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项目和耕地质量地力补贴、种粮补贴、玉米收入保险等多项农业生产优惠政策,确保托管服务能够充分享受政策支持,并聘用省农业农村厅和山西农业大学专家进行全程指导,通过线下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线上交流沟通释疑解惑相结合的方式,为规范高效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希望田野,涌动蓬勃生机。朔城区将稳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增添新动力,不断谱写新篇章。
本报记者袁兆辉 本报通讯员丁海云 句国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