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印刻黄原故事 记传百年家风

——读《黄土地印记》

  •   黄土地,层次厚重、质地均一、原生节理垂直,外观朴实无华而内涵营养丰富,恰似千百年来生存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他们和黄土地一样坚韧内敛,笑对岁月侵蚀,无惧风雨形塑,从草木鸟兽的轮回里,在评书戏曲的吟唱中,久久俯身侍弄鸡豚五谷,偶尔抬眼仰望日月星辰,心中坚守着朴素传统的道德律,也潜藏着改变命运的蓬勃渴望。
      人与黄土地,是什么样的关系,千百年来演绎了怎样的悲欢故事?《黄土地印记》正是这样的一本漫溯求索之书、朝夕闻道之书。它漫溯的虽是家史,但又是对乡土和先辈的颂歌,是以小切口写尽了大时代的风云录;它求索的是黄原上、黄河边的祖辈们在沧桑土地和艰辛岁月里奋发突围的源动力,但也发掘出一代代中国人对抗和消解苦难的精神密码;该书其言谆谆、其情殷殷,字里行间是承传耕读家风的微言,更是弘扬家国情怀的大义。
      《黄土地印记》是山河之印,乡土之记。古城保德,山河表里,正是这本沉淀着泥土和真情的散文集的主要叙事场域。保德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吕梁山里、黄河岸边,是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错处,曾经金戈铁马,也曾春种秋收;这里是革命老区,也曾经是贫困山区。大山大河,一丘一壑,都见证了祖辈过往的稼穑之难和衣食之苦;南河沟、丁家塔、道雪迩、甘草墕、围儿梁、榆树里、木瓜耳、井由山、石且河……这一个个饱含乡愁、充满黄土芬芳的地名,勾连起作者少年时代的甜涩泪水、快乐期盼和褴褛时光,也是家族徙居路上的不能磨灭的坐标。书中每个章节均用《诗经》里的诗句作为题记,微言而大义,正是对千年以来在山河和乡土间劳作的人们的崇高礼赞。
      《黄土地印记》是时代之印,家国之记。“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数百年传下来的“山曲子”,是旧时此地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长期交织的写照。如何消除这样的悲苦烙印呢?凭的就是“没有一个肯一辈子屈从命运”的精神,靠的就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巨变。在文集中,作者既沉浸式地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民记忆,又搭建出多线平行叙事的立体结构,呈现了可亲可敬、克勤克俭的劳动人民群像:有牛一样的力气、像牛一样劳作的“实受”爷爷,满怀生存智慧、补缀艰辛生活的“红眼”奶奶,穿越抗战和抗美援朝烽火、建设雪域高原的大爹,一身硬骨头、满心是阳光的文艺父亲,精通木匠、皮匠、石匠手艺的教师三爹,一辈子爱种地、坚守故土家园的直杠四爹……作者作为资深的电视纪录片导演,摒弃了编年体叙事的传统体例,而是以蒙太奇式的镜头语言,逐步推动情感的浓度和高度,展示平凡的人在旧时光和新时代走过的非凡历程,映射出一道道完整的人物成长弧光。
      《黄土地印记》是文化之印,民俗之记。故乡是文化的原生地,“返回故乡”是文学书写的母题。“少小离家老大回”,作者以游子和返乡者的视角凝视故乡的人文风土、草木风物和沟壑峁墕,有诗意阐释、有参与观察、有表达感悟,精准凝结了家风、乡风和中国风的含义和价值。家乡父老为抵御外侮、实现人民解放而勇于牺牲、甘于奉献,是黄土地文化的底色;此书记录了大量饱含民间哲理的谚语和童谣,“但凡是个坡坡,种下吃个窝窝”是黄土地给人的慷慨馈赠和人生启示;“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是庄稼人爬坡过坎磨炼成的坚韧和达观;“搂柴柴,打炭炭;烧上火,做饭饭”则是儿童对晨炊星饭饮食文化的熏陶和摹刻。大年初一发火笼占卜收成、正月初五送穷、正月廿五散灯、清明节蒸寒猪寒羊、六月六扯白面片、七月十五蒸面人,农家的习俗是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
      此书是保德的故事,保德县名取意《左传》的“民保于城,城保于德”,那“德”保于何处呢?这正是在宽广、深厚、坚实、生载万物的黄土地里,在生于斯、长于斯、笃志造福于斯的人们身上。

    梁江南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30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8期

    • 第2023-08-27期

    • 第2023-08-26期

    • 第2023-08-25期

    • 第2023-08-24期

    • 第2023-08-23期

    • 第2023-08-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