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土炕情结

  土炕,承载着厚重文化元素,记录着民族生活轨迹,现在离我们远去,这是时代的进步,只有留恋,没有遗憾。
  对土炕的记忆,怕是到冬天来临时记忆才深切些。那时候,天小,地小,天寒地冻,一家人偎依在一个土炕上,感觉到整个世界都是温暖的。
  说温暖,其实比现在的大暖、天然气差远了。有时候家里的气温只有零度,刚睡下还暖和些,一到深夜,脸是凉的,被窝是冷的。同没有温度一样。我是在土炕上生下来的,与土炕相依为命,暖烘烘的土炕温暖了我童年,也焐热了我的人生。
  土炕现在怕大多数地方都没有了,只留在一代人的记忆里。它在那个年代是人们保暖、取暖的一种必要手段。土炕不神秘,同当今的地暖有同工异曲之妙,它是在房间里用土坯和土垒起,中间留上一些空隙,便于通风透气,在土炕的下面生一个锅灶,做饭蒸馍时把炉火生着,既做了饭,又烧了炕。达到温暖的效果。傍晚,村里房间上冒出的缕缕青烟,就是烧炕的烟雾。
  土炕有我小时候的梦境。小时候,一家七八口人睡在一盘土炕上,身下是一张破席,不要说没有褥子,枕头只是放一块青砖或用衣服替代,一家人连一床被子都分不过来。兄弟姐妹几个往往合盖一床破棉被,经常会因为拉扯不到被子而相互打打闹闹。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中,兄弟姐妹其乐融融,在争吵中进入梦乡,而且睡得是那样踏实,那样香甜。那时天一黑,整个村里漆黑一片,生活又单调,就早早蜷曲在被窝里,有时一觉醒来,看到母亲还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我们缝做衣服,心里一阵酸楚,自己想,什么时候没有冬天该多好。那时候对未来的憧憬,就是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就一心想着这一天的到来。
  土炕记录着父辈的教诲,我一家兄弟姐妹6个,一个与一个年龄差一两岁,吃不了苦干不了活,只能张着一张张吃饭的口,向父母要吃要喝。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上。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在集市开了一个茶馆,11岁的哥哥便过早地担起人生的担子。镇上不逢集,就担着一副担子赶集,一次冰天雪地赶集回来路上,遇到几头狼,父亲和哥哥经过一番搏斗,才脱险,而我们睡在被窝全然不知。
  寒冷漫长的冬季,土炕给劳碌了一年的庄稼人提供了温暖的时光。父亲虽然没有上过学,可小时候曾在私塾门外听过一些课文,也识了不少字。家里没有什么资产,只放着几本书,只要一闲下来就会坐在土炕上,娓娓地给我吟诵起《三字经》或《弟子规》。牙牙学语的我,趴在父亲面前,虽然不懂“人之初,性本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些句子的含义,却懵懵懂懂地跟着父亲一句一句地吟诵着。记住这些人生的真谛,为以后做人做了很好的铺垫。
  土炕有母亲的关爱。父母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们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迟,夜里,疯跑了一天的我们,吃完晚饭,早已累得倒头睡了。可整日劳作的父母,依然为我们忙碌着。如豆的油灯下,满头华发的母亲,总是盘腿坐在炕头上,眯着眼,一针一线地为我们缝补着破烂的衣服和鞋袜;要么就给我们捉衣服上的虱子。而一脸沧桑的父亲,则往往嘴里噙着旱烟锅,圪蹴在炕头,一声不吭地捻着羊毛线;要么就挑织毛袜子,为我们过冬早做准备。父母二老为儿女们操劳的专注神情,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夏天,母亲将做好的饭,端在院子了,冬天,把饭放在土炕中央。一家人围着饭盆,你一勺他一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尽管是粗茶淡饭……可吃起来却是那样可口、香美,令人回味无穷!那时,一两个月不见一滴油,一星肉,每次吃饭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她是最后一个吃,有时没有饭了,她就说我不饿,看到我们吃的有滋有味,母亲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其实母亲岂能不饿?她硬是忍着饥饿,把温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子女们。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那时,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下一顿的饭该怎么做,米面在哪里,母亲愁呀。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痛得像锥扎似的。
  离开农村多年了,土炕已成了远去的记忆,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有吃的穿的看的,幸福满满,无忧无虑。而当冬天到来之时,看到那些牙牙学语的童孩,还有多少挨饿受冻、为生活奔波的穷孩子,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土炕,更想起仍然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我总觉得,睡在那充满温情的土炕上,才能与天地融为一体。才让人过得舒心、踏实和幸福!

梁冬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9-04期

  • 第2023-09-03期

  • 第2023-09-02期

  • 第2023-09-01期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30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8期

  • 第2023-08-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