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的学科。高校承担着育人铸魂的重要使命,肩负着培养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充分挖掘个体潜能,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探索高校思政教育效能密码,有效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向价值的引领作用,全面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走深走实。
高校思政教育突破思维定势,丰富和完善学科体系,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创新思政教育工作。而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品质的培养、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环境的塑造,这些都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也为其创新发展打开更广阔的视野。具体来说,一是丰富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视角。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重在以积极乐观的教育理念为引导,从大学生个体的积极因素入手,帮助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秀品质和闪光亮点,增强自信与底气,提升积极能动性,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结合,创新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促进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激发大学生的积极应对能力,为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二是拓宽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人文本,倡导从积极的方面对大学生人格培养塑造,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思政教育的内涵是“以学生为本”,通过尊重、关爱大学生发展,关注、了解学生需求,促进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这有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自身潜能,直面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不断展示悦纳、完善发展自我,强化提升破解、化解问题的能力,塑造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时代大学生。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更新,课堂翻转、互动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好评和喜爱。由于思政课程的特殊性,其模式仍存在单向、灌输式教学,这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素质教育,应广泛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争做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思政教育要以大学生为课堂主体,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交流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变单一灌输式教育为多向共情式体验,重视大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将通识性集体教育与差异化个性教育有效结合。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需要有积极的情绪支撑系统,用积极的心态应对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教育亦是有温度的,思政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真正走进大学生内心世界,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用心倾听大学生诉求,帮助大学生建立完整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认知体系,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培育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提升自我认知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追求实现更好的自己,都渴望最大限度地发掘自我潜能。这些积极的观点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要注重塑造大学生优秀品质,激发大学生自我认知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大学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大学生需要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具备健全的人格品质,才能成为助力社会发展的全面型人才。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正视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发掘大学生身上蕴含的无限潜力,通过坚定理想信念教育、榜样示范引领教育、提升自我能力教育等形式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增强大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凸显“以学生为本”思想。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预演,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适应工作环境、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宝。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高校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育大学生豁达乐观、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注重积极情绪情感体验,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变被动灌输式教育为主动吸收式学习。在大学生出现消极情绪和不良体验时,及时给予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提供解决方案。尊重大学生个性化差异,关心大学生个体化需求,借助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完善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增强大学生自我积极情感体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多方组织育人体系,营造高质量育人环境。思政教育是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教育主体协同育人,心理健康教育亦如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营造积极的思政教育环境,统筹推进思政教育实效提升。家庭要发挥“第一所学校”的重要作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育引导孩子培养积极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校要发挥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创新教学内容和活动载体,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切实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和水平;社会要发挥大学生积极成长实践大课堂的作用,统筹利用好各类资源,形成家校社协同积极育人的良好氛围,全面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在积极心理学助力下高质量发展。(作者: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王琼。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程思政’引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zsszsx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