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态

【人物故事】用脚步丈量山河

  “老王,这16个点是一检二检过了打回来的,你们两组凑成一组,今天把16个点都补了。”“没问题,设备我们早就装好了,这就出发了。”9月21日,天空刚泛出一丝白光,省测绘地理信息院第一测绘院第二测绘中心的王文生和同事的车早已开出省测绘院在文水县的驻地。
  57岁的王文生是测绘战线上的老兵。他深爱着自己的职业,36年来,常年的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在他眼里都充满了无尽的乐趣。1995年大年初八,他和同事们进入宁武县朱家沟做引黄北干线1∶2000地形图测量,因为沟里总下雪,山上积雪难消,王文生和四个同伴人人身上都出现冻伤。但他们依旧坚持每天出门爬山测量。“当时,除了我们寄宿的兄弟俩家,沟里其他村民都迁走了,吃饭得自己解决。蒸馒头和炒菜就是在那时练会的。没这工作,哪能练就如今的这手好厨艺。”王文生笑着调侃道。
  艰苦的条件没有吓退王文生,反而激励了他的斗志。通过多年不懈努力,他成为分院测平板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人,被大家称为“王一板”。
  随着社会发展,测绘数据的复合性逐步增多。测绘工作也从过去比较单纯的“野外作业+人力操作+绘制二维地形”的“手工活”,转变成为覆盖“林、草、湖、河、田”提供实时“天上、地面、室内、水下”三维数据的高科技工作。这些变化使得测绘数据采集方式多元化、更新频率更快、精度更高。
  为了适应发展,省测绘院引进无人船来测量水下地形数据。王文生自告奋勇成为全省第一批无人船测量操作员。没有老师就自己研究说明书,遇到疑问就请教厂家的技术指导,寻求技巧提升就上网查询。王文生硬是通过自学,掌握了无人船测绘技术。
  “吴舜迪要把握好无人船的航速。这附近没有信号,单靠网桥模式连接,无人船必须与岸边保持十米左右的安全距离。”2021年8月,水下测量小组进入绛县陈村峪水库测量,王文生和同事沿着仅有的小路,小心翼翼地用遥控器操作着无人船。船后喇叭状的波浪给平静的水面带来层层律动。
  我省境内的水库大多修建年代久远,在使用一定年限后,都需要重新监测,来测算库容变化等。但水下测量不同于一般测量,无法直观地看到,需要借助无人船。“无人船每隔一米测量一个点,形成点云数据。通过点云数据的后续处理,就能生成水下地形。2020年到2021年,我们基本把山西的水库都测了一遍,为汛期预测水库库容量提供了最新依据。”王文生一脸自豪。
  “王工来吧,这有裂缝。”一个普通的电话,王文生又转身拿起还未放稳的行李包。野外观测、数据处理、地面沉降分析,王文生做得有条不紊。“王工是这方面的大拿,每年全省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都是他挑大梁。”第二测绘中心党支部书记李文强介绍,“这些监测可以为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提供立体数据,便于相关部门根据数据给出应对方案。”
  从基础数据更新到各大工程前期地形图测量,从地面沉降监测到水下地形测量,王文生的足迹踏遍表里山河,为建设宜居城市贡献测绘力量,也见证了三晋大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凡成效。
  秋日的大同文瀛湖生态公园四围翠绿、水天同碧、飞禽曼舞,“我在大同连续做了10年的基础测绘,亲眼看见了文瀛湖周边从最初的一刮风就黄沙弥漫,到推进清淤、扩容、绿化等修复治理,再到重现‘在东郭十里之间,波澄一镜,滨簇千家’的美景,成了网络热门地。这些建设大多是以我们测绘数据为基础,想着自己能为之贡献力量,感觉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争取用退休前的这三年,把表里山河再测一遍。”走在文瀛湖畔的王文生目光坚定。

本报记者张丽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25期

  • 第2023-09-24期

  • 第2023-09-23期

  • 第2023-09-22期

  • 第2023-09-21期

  • 第2023-09-20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8期

  • 第2023-09-17期

  • 第2023-09-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