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有一所平东抗日高等学校,学生来自山西、河北两个省的平东、昔阳、井陉、元氏、赞皇、获鹿、临城、内丘、邢台等10多个县市。学生年龄差很大,从十几岁到30岁,是这个地区培养师资、培养抗日干部人才唯一的一所学校。学校师资质量很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各位老师的情况大部分都分配了高职,如教文学的高纪伍老师,全国解放初就分配在中国文联民间文学研究所做负责人。但李秀明老师没有其他老师那么好的命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失去了生命。但他那为打败日寇侵略者,拯救全国人民的一颗鲜红鲜红的心永远跳动在全体师生和当地人民的心中。
在战争年代的这所学校,学制、班次、专业等与和平年代大不相同,没有那样舒适的环境和条件,但正是在那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中,才培养出学生们不屈不挠去战胜一切困难坚持学习的精神。学校是供给制,由于敌人封锁供不上食粮,师生们一起开荒种地,吃野菜渡过难关,坚持学习。校园墙上有李秀明老师用美术体写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8个大字。李老师还编写了校歌,设计了校徽,用以振奋校风。
我是因自幼爱好美术于12周岁考上这所学校的,当时全校我年龄最小,又爱好美术,所以对李秀明老师印象很深。李老师赭红色的方脸盘,大背头(因学校当时都是师生相互用剪刀剪头发的),两袖经常挽着,有时穿草鞋。有一年冬天还穿着单衣,衣服破处露出了赭红色的皮肤,但他上起课来依然精神抖擞,在他身上有一种不怕任何困难的劲头。李老师的详细来历,因我年岁太小不太清楚,听同学们说,他祖籍是广东人,在英国学习美术。后来年龄大一些的同学知道他一些情况,说李老师是新加坡华侨中的进步青年,为投身抗日回国,经彭德怀介绍分配到抗大二分校学习(当时校址在临汾一带,校址不定),毕业后分配来我们学校当教师。
在美术教学方面,李老师狠抓基本功的训练。首先抓写生基础,特别是人物写生,因学校校址在农村,在老乡们的生活环境之中,模特儿相对好找,各种年龄段的男女老少都可以请来当模特儿。李老师教同学们用整体观察的方法去对比,去比较,首先抓好准确的形体,再去深入刻画神气,并亲自辅导进行修改。在各种节日如“四四儿童节”等都要举办写生作品展,每次百幅左右,互相学习,进行交流,既能提高学生的作品质量,又能活跃当地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农忙时节学校派学生到互助组地里帮助老乡锄苗,李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让同学们画速写,教同学们如何首先抓住主要动态线和特征……总之在生活中处处都是课堂。
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坚持学习。记得李老师有一盒宝贵的水彩,有人说这盒水彩是从国外带回来的,他舍不得用,只有绘制小型毛主席像、鲁迅像时才拿出来使用。在那敌人严密封锁的艰苦环境里,同学们根本没有正常的绘画用具,怎么办,只有自己动手。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用柳枝烧制木炭条,用来写生和打草稿,画笔是用猪鬃和铁片制成的;色彩是取之于太行山红黄等各色石头研磨而成和农民用来染线的品色;纸张最难解决,只能收罗旧书的反面做写生之用。正因为材料的局限,在绘画上形成了两种明快的画风,如木刻和宣传画等,创造了美术为时代服务的鲜活生命力。
结合形势进行创作。在生活中学习,在创作中提高,根据当时形势及时创作了大型的壁画、漫画,布满了街头巷尾。特别是“九一八”“七七”两个纪念日,为游行队伍绘制大型宣传画,有时李老师边辅导边参加大家的集体创作,一切为形势服务。这些美术作品,既增强了根据地人民抗日的斗志和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心,也锻炼了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和创作能力。
在这所学校的艰苦环境里学习美术,奠定了我较扎实的绘画基本功,特别是深入生活,结合实际的创作方法,对我后来在美术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基础的作用。现已耄耋之年的我,回顾起来,由德意日法西斯投降的大型漫画到对毛主席朱总司令等领袖的歌颂,由刘(刘伯承)邓(邓小平)大军下江南打到大别山的巨幅壁画创作,到正太战役、太原战役的随军战地宣传……
现在,我的美术生涯屈指已是80个春秋了。应当说,我的美术生涯,是与当年在那艰苦环境中学习美术基础的训练分不开的,是与李秀明老师为培养革命美术人才付出的心血分不开的。回想当年,无尽的情思,难以言表,以这篇小文,向远逝的李秀明老师献上我真挚的怀念。
李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