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县夏门梁家在明清时期为灵石四大家(夏门梁家、两渡何家、静升王家、蒜峪陈家)之一。灵石县家族众多,有“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说。夏门梁家何以成为灵石县四大家之一呢?
勤劳吃苦,仅几年工夫就从一无所有,成为粮满仓的殷实人家。明嘉靖年间,梁家始祖梁福山(字厚光)从陕西渭南(今陕西渭南市)迁至灵石县街北里夏门村(今灵石县夏门镇夏门村)居住。千里迢迢逃难而来,一家人住在夏门村东头的一间透风漏雨的土地庙里。梁福山一家人勤劳吃苦,在汾河湾里筑坝漫地,引水浇田,由贫穷过上了富有的日子,成了夏门乃至灵石地区的殷实人家。
体恤民情,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做了许多善事,为世人所称赞。据1934年《灵石县志》记载,经数次灾荒,全县当时计2万余户,十室九空,自顾不暇。夏门梁氏家族众人,在灾荒之年,怀抱同情之心,积极主动捐款救灾。据统计,在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全县捐赈者共138人,捐银39219两,捐谷(米)996石。其中,夏门梁家就有32人参加捐款,捐银9600两,捐米100石。九世梁彩山、梁绘章,十世梁仰鸾三次捐银,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八世梁元熙已故,其妻冯氏主动捐银1700两,记载于史册,成为夏门梁家的荣耀。
播撒知识的种子,培育一代栋梁之材。随着家境的富裕和视野的开阔,梁家人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从梁枢(字斗文,梁氏七世二支二门)开始倡儒重教,家族逐渐形成了读书的风气,并捐资独修灵石“竹林书院”(即现在的灵石第一小学)。梁家先后有28人从事教育(教谕、训导、私塾授教的老师),仅史料记载,在山西境内怀仁、繁峙、右玉、浮山、高平、定襄、垣曲、太原、临汾等地播撒知识的种子,培育一代国家人才,得到了百姓的赞誉。
济人之急,建茶亭方便来往行人,植树美化,“夏门春晓”成一景。梁仪凤(梁氏三世二支二门),业农起家,慷慨好义,勤俭持家,常以所积济人之急。万历三十八年,邑大饥,仅留终岁之用,其余尽数赈灾。梁维屏(梁氏四世二支二门),独出己资,筑堡北岭上,寇不为害,夏门村多石田地,常苦旱灾,慷慨出资百金,凿石穿渠,引汾水以灌田。梁谦(梁氏七世二支二门),于康熙庚子岁饥出资300金,赈贫每冬施棉衣,又在秦王岭建茶亭一所,以便往来行人憩息;梁焕(梁氏七世二支二门),自费三百余金,设渡船于古峪、后子二滩。后又易舟为梁,行人称便;梁绘星(梁氏九世二支二门),凡人有急难,不惜财力以济之;梁塶(梁氏九世二支二门),夏门村北文殊原山路崎岖,往来行人艰于跋涉,独出己资于适中处所建立茶房,冬夏煮茶,以利行人。又于村中设立义塾,延师教读,俾无力读书者皆得入焉。其他修桥梁,立义田,诸善事甚多。咸丰年间,晚年意欲独力捐修书院,因病未果,交代后人务成,即“竹林书院”;梁象斗(梁氏十一世二支二门),夏门村为西南乡来城要道,官路被水冲坏,捐资修整,喜好培植树木,夏门后庄一带桃杏梨果甲于全县,并成为灵石八景之一“夏门春晓”;梁希曾(梁氏十三世二支二门),修村中道,路人歌颂。
梁佳华 梁清亮